刚吃完饭,院子门口就响起张氏的拍门声。
今天轮到她送憨子和栗子去上学了,因此一大早的赶了过来。宋熙姣和宋母帮栗子装好书本,放好竹纸笔墨,一起送他到了门口。
“呦,妹妹,你是越长越俊了,瞧瞧这张脸,嫩的都能掐出水来了。”张氏一见到宋熙姣,眼睛立刻为之一亮,夸赞起来。
宋熙姣好笑道:“嫂嫂,你这张嘴也是越来越甜
了,都能吐出蜜来了。”
张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我这张嘴比起你来,恐怕还差的远。”
几人闲话一轮,总算散开,张氏带着早已等的不耐烦的栗子和憨子去学堂,仲淳则照例准备家伙事准备上山,宋母则进屋拿出几件衣裳,想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缝一缝。
她一边穿针引线一边看着蹲在井水边洗栀子花的宋熙姣,嘴角含笑,这日子每天过的富足又平顺,真是幸福的让人都有点心慌了,生怕凭空闹出点什么事来,打破这来之不易的宁静局面。
中午家里只有她和宋母两人,便简单吃了点东西,宋母去屋里小睡,宋熙姣则准备去市郊竹馆找郝郎中学医。只是还没出发,就听到了隐隐的敲门声。
宋熙姣走到门口去问了句:“门外何人?”
“是我,师妹。”
意外的是,上门来找她的竟然是她的小师兄青苔。宋熙姣忙打开门,奇道:“师兄,你怎么来了?”
这还是青苔第一次上门来找她,她赶紧往里让:“快进来坐。”
“不用了,师妹。”
嘴上这么说着,青苔还是走进门来,充满好奇的打量了一圈院子。只见
这院子不大,但充满花香,晾衣绳上晒着几件衣服,墙上挂着一串串干辣椒和玉米,还有一个老妇人,正坐在石桌旁穿针引线。
当真是一幅平安喜乐的画面!
怪不得这个小师妹每天都眉开眼笑的,原来生活的这么好。他从小只有一个病弱的父亲,父亲死后就跟在了郝郎中身边当学徒,从未感受过这种温暖,不免有些羡慕。
“师妹,我来城西找师兄,顺便告诉你一声,师父说,你今儿不用去竹馆了。周府老太太发了帖子来,要你去周府陪她叙叙话。”
宋熙姣惊讶的睁大眼睛,周府老太太找她叙话?他们又不认识,这能叙什么话呀。
青苔见她好似不愿意,忙道:“师妹,你就去吧,师父刚来锦州城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骗子郎中的排挤,当时是多亏了老太太出手帮忙,师父才在锦州城里立住脚跟。这份恩情,师父不能不还的。”
闻言,宋熙姣也不好拒绝了,便答应下来。见青苔交代完话就要走,宋熙姣忙叫住他,进屋去用瓦罐盛了些酱菜出来给他,这才跟他一起进城。
到了城中,一个往城西去,一个直奔周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