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2 / 2)

如意策 玉秋鲤 3468 字 6个月前

这厢秋鲤吃罢午饭,歇了午觉不提。

申时一刻,钟管家正在将昨日云来花出去的钱入账,门房上云来来报,定国公家送来一份谢礼。

钟先生知道有定国公这么一家,但具体情况就不了解了,如何送来的是谢礼也摸不着头绪,仔细思索了近日的行事,“莫不是上午那风筝的缘故?”

虽然有疑惑,却仍旧去门房接了,让到平日待客的厅房里说话,来人倒是很不卑不亢,略坐了坐就告辞了。钟管家没问道有用的信息,一头雾水的想了半日,看了看那一箱子谢礼——要真是为着那只风筝,这些谢礼也太过了吧?!

对于这些貌似来路不明的礼物,他没有送到内院,作为管家,送进内院的东西必须是男主子见过或者知道的,这是钟管家作为一个成功管家的指导原则,宁渊对内院那位,又完全一副娇养的模样,且看起来是打算娇养一辈子的,这种管家接待的事物自然不能让内院女主子受累的。

兹事体大,钟管家立即修书一封,着云来送到多宝

斋,多宝斋的人自会第一时间回禀宁渊,云来自己上门求见,绝对不如多宝斋的掌柜求见来的快。

“走,从夹道过去,捎过信马上回来。”钟先生送了云来从院侧小夹道往后走,拿了钥匙开了小门,站在门边等着。

云来飞奔了出去,一口气到了多宝斋的后院,见了掌柜交了书信,又飞奔回去,等钟管家锁好门,两人回到前院,也不过才过了一刻钟。

第二十七章 七爷

多宝斋是宁渊的产业,掌柜的找宁渊自然光明磊落,在衙门外一通报,双喜就出来了,钟管家的信很快交到了宁渊手上。

钟管家是这几年才来京城的,对定国公府不算熟悉也不奇怪,宁渊打小生长在京城,对其中的弯弯绕绕一清二楚。

西宁侯是稳稳的天子近臣,但要是论深受皇恩的程度,他还比不上定国公的一根小指头。

京城里说起定国公的发迹,人人都要赞一句人家命好。

当今陛下周景临潜邸之时,处境甚至比不上京里的世家公子,读书时候选的伴读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定国公府的旁支的庶出子弟韩秉昭。

那时候定国公府也已经落魄了,国公府世袭五世马上就要到尽头了,老国公爷也不过是在熬日子,这样的家世,就是算上嫡长子,也没几个人瞧得起。

虽说是旁支庶出,韩秉昭却有一个旁人难以企及的好处,对周景临忠心耿耿,可以这么形容:有好事全归你,遭挨打我在前,挨饿受冻属于我,丰衣足食属于你。

韩秉昭认定了自己的主子,然后对他掏心掏肺。周景临在贴身太监身上都没有感受过这种温暖,所以一登基就将世袭到头的定国公爵位给了韩秉昭,然后一纸诏书,让定国公的爵位成了世袭罔替。

定国公韩秉昭的发迹可以说是天意,天意将他送到身处谷底的周景临身边。否则他二人,一个在皇宫深处,不能结交外臣,另一个家境贫寒,连身见客的衣裳都没有,若不是天意,终生不见一面都是有可能的。

可天意之外也有人为,即便周景临再落魄,韩秉昭依旧当他是自己的主子,奉献了自己百分之二百的忠诚,连后来的人生际遇都追随着皇帝。

周景临三十岁始有了第一个儿子,韩秉昭到了四十五岁才有了个儿子。一个帝王,再亲近人,也希望臣子跟自己有差距,什么是差距,连老天都帮韩秉昭想好了,韩秉昭跟夫人曹氏一口气生了六个闺女,到四十多都不抱希望了,反倒生了个儿子,也就是前面有人口中提到的七叔叔,人称七爷的韩肃沅。

韩秉昭被选为伴读的时候已经十三岁了,整整比周景临大七岁,从十三岁到三十二岁,他陪伴了周景临十九年。

周景临称帝的第二件大事就是给韩秉昭说媳妇,不说不行啦,定国公府世袭罔替,可定国公都三十有二了还是个童男子,别说儿子了,连媳妇都没影儿,周景临可不得替他着急。

还是安定侯府做了一笔好买卖,将嫡出的大姑娘嫁给了韩秉昭。

曹氏正值碧玉年华,韩秉昭又一贯的勤谨中正,二人倒也恩爱,婚后倒是很快就怀孕了,然后就一个姑娘一个姑娘的往外蹦。

如此过了十三年,定国公府的大姑娘都要说亲了,定国公夫人又怀了孕。

说实在的,大家都她这一胎真没抱有多大的希望,起码韩秉昭就该干嘛干嘛,冷静自持,也是,他都四十五了,想想西宁侯,四十五岁的时候正在担心儿子后浪拍前浪了,定国公这边后浪的毛都还没看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