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板微微一怔,似乎没想到王景行会突然问这个问题。“这……是我从一位海外收藏家手中购得的。他家族世代收藏,据说这件瓷器是祖辈传下来的,有一定的传承记录。”
王景行点了点头,把瓷器放回木盒,对刘世杰说道:“刘哥,这件瓷器我看不准。”
刘世杰一听就明白了,对吴老板说道:“老吴,不好意思,麻烦你走一趟了。”
吴老板也听出来了,王景行这是说他的瓷器是假的。
内心很不服气,王景行上手没到五分钟,就这么武断地说他的瓷器是假的。
不由说道:“朋友,你这上手不到五分钟就能判断瓷器的真假?如果是假的,你说说看哪里不对了?”
王景行看了看刘世杰,刘世杰无所谓,说道:“没事,我也想听听。”
王景行于是继续说道:“从外观上看,这件瓷器的釉色、造型、款识都很符合郎窑红的特征。”
“不过,瓷器鉴定不能只看表面。”
“就拿这胎质来说,康熙时期的郎窑红,胎质极为精细,颗粒均匀紧密。”
“而这件瓷器,胎质的颗粒排列有些许不规整,这与真品存在一定差异。”
吴老板还是不服气,说道:“你可别乱说。这可是有传承的东西,怎么可能胎质有问题?是不是你看错了?”
王景行自信地笑了笑:“当然,仅凭胎质这一点还不能完全判定它是赝品。我们再看看其他方面。”
说着,他又将目光聚焦在瓷器的釉色上。
郎窑红的釉色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釉层肥厚,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汁垂流但不流到底足,形成了独特的“脱口垂足郎不流”现象。
王景行通过透视,观察到这件瓷器的釉层虽然看起来肥厚,但在釉层与胎体的结合处,有一些细微的气泡分布异常。
正常情况下,康熙郎窑红的气泡应该是大小均匀、疏密有致地分布在釉层之中,而这件瓷器的气泡在结合处却显得有些密集,这也是一个疑点。
“吴老板,你看这釉层与胎体结合处的气泡。”王景行指着瓷器说道,“真品的郎窑红,气泡分布是有规律的。而这件瓷器的气泡在这里过于密集,这不符合康熙时期郎窑红的烧制工艺。”
“而且,郎窑红的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温等因素的影响,会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层次感和流动感。这件瓷器的釉色虽然鲜艳,但却少了那种自然灵动的韵味。”
吴老板的脸色愈发难看,他盯着瓷器,眉头紧锁:“你说的这些我不太懂。但我花了大价钱买下这件东西,总不能就凭你几句话就认定它是假的吧?”
王景行耐心地解释道:“吴老板,瓷器鉴定是一门严谨的学问,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
“除了胎质和釉色,我们还可以从款识来分析。”
“康熙时期的青花款识,所用青料是浙料,发色鲜艳,浓淡有致。”
“而这件瓷器的青花款识,发色虽然也不错,但在一些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显得有些生硬,缺乏真品那种流畅自然的韵味。”
为了让吴老板和刘世杰更直观地理解,王景行起身,拿出一个便携式的高清放大镜,仔细地将款识部分放大展示给他们看。
“你们看,这个‘康’字的第一笔,真品应该是起笔圆润,富有力度。而这件瓷器上的笔画,起笔处显得有些尖锐,像是刻意模仿的。”
刘世杰看着放大镜下的款识,又看了看王景行,心中不禁对他的专业能力感到由衷佩服。
“景行,听你这么一分析,还真觉得这东西有些不对劲。”
吴老板的额头微微沁出了汗珠,他沉思片刻后说道:“王老弟,就算你说的这些有道理,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是一件有瑕疵的真品吧?说不定是当时官窑烧制时的次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