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外贸瓷(2 / 2)

花瓣上的青花发色浓郁,深入胎骨,呈现出一种深沉而神秘的蓝色,宛如蓝宝石般迷人。

盘身的外壁则绘制着一圈缠枝莲纹,莲纹的线条婉转流畅,疏密有致,每一朵莲花都形态各异,却又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妙的图案。

这种海捞瓷因特殊保存环境而独具特点。

由于长时间处于海水和海底泥沙中,胎质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王景行发现这件瓷盘胎质颜色变深,带有明显的水渍痕迹,呈现出不均匀的色泽。

长期浸泡后,釉色变得更加深沉、温润,原本的青绿色调出现微妙变化,颜色更加柔和。

瓷器的釉层出现开片现象,开片纹路如同蜘蛛网,且纹路中渗入海底的矿物质等物质,导致颜色与周围釉色不同,形成独特的 “沁色” 效果。

由于一直埋在泥沙中,倒是没有藤壶、贝类等海洋生物的残骸或附着印记。

底部居然有落款,还是“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双行楷书款。

这一箱瓷器,也是王景行在海底精心选择的。

他通过透视发现埋着的大量瓷器,大部分都是没有落款的。

有一些落有吉祥语款,如 “福”“寿” 等。

只有少数有落“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或篆书款。

这种有落款的瓷器,基本都是官窑烧制的外贸瓷。

这类官窑外贸瓷数量有限,主要供应给外国皇室、贵族等高端客户。

其他民窑外贸瓷的落款形式多样,有的落干支纪年款,方便记录生产年份。

有的落堂名款,代表窑厂或商家名号。

还有的落一些吉祥语款。

但更多的民窑外贸瓷为了节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都是没有用落款的。

王景行选的就是最珍贵的“大清康熙年制”款。

把青花瓷盘放下,王景行又拿起一件大概45厘米高的花觚。

花觚的口沿呈喇叭状,微微外撇,线条流畅自然。

颈部修长,装饰着一圈如意云头纹,云头纹绘制细腻,线条婉转,给人以灵动之感。

腹部圆润饱满,上面绘制着精美的西洋人物图案。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姿态各异,有的在交谈,有的在漫步,还有的在翩翩起舞。

人物的服饰刻画得极为细致,褶皱、纹理清晰可见,色彩鲜艳丰富,蓝色的青花在白色的瓷胎上显得格外醒目,人物的面部表情也栩栩如生。

花觚的底部为圈足,足墙较高,修足规整。

底部施有一层白釉。

在底部的中心位置,用青花书写着 “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工整秀丽,笔画刚劲有力,虽然经过海水多年的侵蚀,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这件花觚在海底沉睡的岁月里,经历了海水的冲刷和侵蚀,表面留下了独特的痕迹。

釉面微微泛着幽光,这是海水长期浸泡的结果,使得原本就精美的瓷器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从这些瓷器的风格和特点可以推断,它们极有可能是康熙后期专门为外贸而烧制的。

在当时,中国的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地。

为了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工匠们在瓷器的造型、装饰和图案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这些瓷器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又融入了一些西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