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会员们坐在那里,有的微微皱眉,带着审视的目光;有的则一脸淡然,似乎对即将到来的展示并未抱有太大期待。但当年轻会员开始讲述,那清晰的思路、精准的数据,逐渐打破了会议室里原本凝固的氛围,也打破了人们心中关于年纪与论文、能力之间的固有藩篱 。
丽丽和乌达尔、岑浩一起环游世界,她感觉到做学问要能帮一个地方的人解决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她谢绝了中文系保送她读研的决定,执意要跟乌达尔一起去乌干达生活。那时北大里对她的议论多起来,师生们难以接受这样的落差。
一个北京军队大院里生长的女孩儿,读了五年北大,要丢下她在北京的父母,远嫁到原始、落后的非洲,不少人甚至说丽丽丢了这届中文系的脸。蒋耀先清楚地记得,当时吕一鸣是坚决的反对者。
蒋耀先想起当初那些反对的声音,不禁苦笑。可是如今看到丽丽在非洲扎下根来,还不断进取攻读博士学位,那些曾经的质疑显得多么可笑。
丽丽寄回的信件和照片里,能看到她在当地建立起了小小的学校,教孩子们知识,同时也深入部落进行人类学的调研。她和乌达尔的感情越来越好,周围的非洲民众也都很尊重她。
而北大这边,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丽丽的选择。当年那些冷嘲热讽的同学偶尔也会谈及丽丽,言语中渐渐有了钦佩。蒋耀先也常以丽丽为例鼓励年轻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世俗眼光束缚。他知道,丽丽正在非洲书写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篇章,而这份坚持与勇气,终将成为一段佳话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