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一寝室的人都还没有去领板凳。
“你们……都没领吗?可我拿不了这么多张咧。”高马尾女生为难地说。
苏渺从包里找出领用条,说:
“我和你一起去吧,上午来的时候宿管阿姨说板凳还没到,现在已经拉过来了吗?”
“刚拉过来呢,都堆在旁边的小广场了,我看到已经开始排队了。我们快点去,听说大部分是旧椅子,我们去早点挑几张结实的。”
“好,我们一起去领,有同学需要我们代劳的吗?”苏渺转向其他室友。
最终,两位室友托她们代领,而那位戴眼镜的女生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好意思麻烦别人,选择和她们一起去。
这个看似普通的方凳可不简单,它是A大学子四年校园生活的标配。
方形的黄色木凳子,新生报到的时候每人都要领一个。
在接下来的四年大学生涯里,平时收在床底或者书桌下面,当户外有活动的时候,它就是很重要的存在了。
A 大的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有学校精心组织的,有院系积极筹备的,有社团活力开展的,还有学生们自发兴起的。
如开集体大会、看露天电影、听临时讲座、操场的球赛、甚至是两把吉他一时兴起的小型音乐会,都是小板凳发光发热的场合。
领凳子的时候,只需付三块钱押金,等到毕业时,退还凳子便能拿回押金。
木板凳结实耐用,几经转手,一张盘到包浆的椅子,不知道承载过多少才华横溢的学子梦想。
当然也有毕业生舍掉那三块钱,将板凳带回家的,只为当个青春的纪念。
苏渺领到的凳子似乎还挺新的,应该是后勤新补充进来的,这倒是失了点代代相传的韵味。
板凳领回宿舍,几个姑娘之间原本那层若有若无的隔阂,仿佛被悄然打开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情地互相自我介绍起来。
突然这么一对,才发现,她们这还是混专业寝室呢!
所谓混专业寝室,就是一个寝室的同学并非都来自同一个专业。
这可是 A 大一个别具一格的传统,每年都会有部分新生被特意安排在混专业寝室。
这样的安排意在增加多元化的交流,让学生们结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同学,从而拓宽视野,了解其他专业的学习模式和要求;
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大家的社交能力,减少因专业内部竞争带来的压力,营造出更加和谐温馨的居住环境。
更重要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混寝能极大地增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促进知识的交流与碰撞。
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掌握着不同的资源和信息,混寝还能推动这些资源的共享。
6人的寝室里只安排了5个人,那位戴眼镜斯斯文文的何蓉来自姑苏,和苏渺一样考古专业的。
性格十分外放,提醒大家去领凳子的是郭晓洁,来自山城,是法学系的。
另外两位都是京城本地人,一位叫孟琳琳,一位叫王映彤,都是长相大方的气质型姑娘。
孟琳琳左颊上有一个梨涡,便显得偏可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