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认为这样看起来入阁的臣子资历圆满,实则缺乏地方履历,对于怎么治民理政,是不那么明白的,所以朱载坖认为应该改变这种局面,朱载坖首先找来了太子朱翊釴,告知他自己将会更易他的讲官们,对于这点朱翊釴是能够理解的,毕竟如果讲官们再待在朱翊釴身边,就是影响人家进步了。
随后朱载坖和朱翊釴一同召见了讲官们,朱载坖首先说道:“诸位再太子身边时间也不短了,照例也该迁转部院了,但是朕以为,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卿等可愿以翰林官出守地方,历练一番?”
朱载坖的想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要外放这些讲官们出去历练,又要保证他们的前途不受影响,防止他们被暗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带着翰林官的职务下地方州县去,即便是出了事情,大不了回到翰林院去就行了,对他们的前途影响不大。
朱载坖都这么说了,一众讲官们当然是俯首听命,朱载坖随即召见内阁辅臣和吏部左侍郎沈鲤,商讨外放讲官出去历练的事情,对于朱载坖的这个想法,大臣们最开始是有些不明白的,因为在大明翰林官外放就意味着贬谪,当初徐阶因为得罪张璁,不就被从翰林院贬到福建延平府当推官吗?
所以对于朱载坖的想法,最开始讲官们是不能理解的,但是朱载坖又要求他们仍旧带着翰林官出任地方,这和贬谪似乎又有些差距,朱载坖说道:“翰林官久居中枢,对地方不甚了解,一旦日后入阁,恐盲目决策,朕虽然用翰林官任科道,但是不亲历其事,如何能够知道民生之艰难,州县之不易?”
所以朱载坖认为应该将这些已经在翰林官体系中迁转到头的讲官们外放出去担任一人地方官,让他们熟悉地方的情况,为他们以后再朝廷中枢任职提供帮助,高拱等人认为朱载坖说的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应该外放他们去涨涨见识的,但是外放何等样的职务,这就是个问题了。
高拱等人认为,级别太低,如知县、同知等职务,显然和他们翰苑菁华的身份不匹配,但是如果直接外放督抚,他们又离基层太远,同时一下子担任巡抚,领导一省庶务,朱载坖还是不放心的,朱载坖和内阁辅臣们商量之后,决定将讲官们外放知府,正四品的职务,也算不低了。
同时一府之地,也足够他们施展才华,更重要的是,即便是他们出了差错,一府的乱子,朝廷也能够收拾下来,不至于出大乱子,高拱建议将他们安排在南北两直隶,这点朱载坖也同意了,吏部左侍郎沈鲤随即根据回避制度,和朱载坖还有内阁辅臣商量了之后,决定将他们大部分安置在北直隶,因为这些讲官们大部分都是南直隶出身的。
最后经过商量,决定任命翰林侍读学士、左春坊大学士申时行以原官出任河间知府,翰林侍讲学士王锡爵任真定知府,翰林侍讲学士许国任保定知府,翰林侍讲学士沈一贯出任永平知府。
外放了这些讲官们,给朱翊釴选拔新的讲官班子就成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朱载坖认为,现在的讲官选择,不仅仅局限于翰林院了,现在是让朱翊釴接触实际政务,培养他政治能力的时候了,所以朱载坖直接指定了朱翊釴的新讲官班子,由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顺宁侯俞大猷、萝川侯马芳、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左侍郎王崇古、总理盐政户部左侍郎王国光、翰林学士陈思育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