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5章 新衙开来部院增(三)(2 / 2)

隆庆中兴 休息的云 1067 字 9天前

对于申时行等人所提出的计划,阁部重臣们大体上都是支持的,毕竟发展北方也有利于平衡南北的经济差距,同时增强朝廷的实力,但是高拱也提出了补充,不仅仅发发展棉花种植和纺纱织布等行业,更重要的是印染等行业,河间、天津两府由于有运河和港口的优势,就可以大力法阵印染等行业,在北直隶形成完整的纺织行业。

还有就是轧花、弹花的工具,还有纺织机械的改进,提高生产效率是很重要的事情,现在东南最好的织机一天能够纺织一匹布,高拱建议从松江徐家购进最好的织机,由内官监制造,然后赊销给百姓。

对于阁部重臣的建议,朱载坖都予以采纳了,现在的问题是银子从哪里出?所需要的农具可以从遵化铁厂生产,这些东西现在生产起来并不费力,至于棉花种子和所需要的机械,朱载坖也从内承运库拨银,从东南采购或者命令内官监生产。

但是比较大的投资是北直隶的水利设施,按照工部的计划,整个北直隶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的话,需要投资一百五十万两以上,虽然不是一次投资,但是开销也是不小的,这次户部尚书刘体乾倒是大方了,表示户部可是先挤出三十万两,然后从太仓调拨部分本色粮食用于支付工人的开销。

这几年朝廷没有大规模在北方用兵,朱载坖又加大从东南、缅甸等地海运的规模,京通仓的存粮有一千三百万石,用京通仓的粮食支付工人的工资,对于朝廷来说是相对合算的,既能够将京通仓中的陈粮给消耗掉,又能够节省朝廷的朝廷银钱开支,对于朝廷来说是极为合算的事情。

朱载坖同意了刘体乾的办法,同时改变了大明之前从事营建以无偿征发为主的手段的,虽然这次朝廷还是要征发百姓从事水利设施的营建,但是朱载坖要给予他们相对丰厚的报酬,朱载坖和刘体乾等人商量之后,决定给从事水利设施营建的百姓给予每人每月五钱银的报酬,同时按照从京通仓调拨粮食,按照每人每天米一升,盐一钱的标准供给给百姓。

还从天津等处购买咸鱼等用于补充体力,而工部下辖的武功三卫则负责技术工作,他们毕竟是专业的工程兵,除了水利工程之外,朱载坖还觉得趁机修缮北直隶的道路,主要是两条,从京师南下,经天津府、河间府,与运河平行,抵达山东德州的 道路。

另一条就是从京师出发,经由顺天府、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一直到河南卫辉府的道路,加强京师和山东、河南两省的联系。对于这两条道路,朱载坖的要求是不低的,要求并行六辆马车,同时从遵化、唐山两大水泥厂调拨所需要的水泥,用于道路和水利设施的兴建。

而除了兴修水渠等水利设施之外,还需要大量的水井等设施,朱载坖于是号召宫内的这些太监们捐资帮助自己的家乡,朱载坖规定,捐银五两,打井一口,朝廷为其于自己的家乡打井,并且刻碑以记,朱载坖很清楚,这些太监们还是有银子的,而且这种事情能够让自己在家乡留名,他们肯定是愿意干的。

以冯保为首的北直隶出身的大珰们,纷纷捐资,冯保、滕祥、孟冲等人都出银三千两,其余的太监们也纷纷出银,筹措了八万余两银子,朱载坖从内承运库拨银十二万,凑足二十万两,用于在北直隶各府县不便引水的地方打井,以便于百姓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