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朝会(中)(1 / 2)

未时三刻。

一众文武官员、皇亲国戚、致仕宿老等陆陆续续的又回到了乾阳殿。经过一上午的广泛讨论,大家知道最终结果还是要在下午由所有人来投票决出。当他们来到乾阳殿时,都在殿门口处领了一块特制的木牌。待一会儿,他们要把自己的最终选择写上去,不记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

从之前情况看,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官员都没有明确的表态的,因此无论是秦王还是宁王,目前都难言有什么胜算。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大的因素,其实还是在皇帝身上。由于其在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一直以来都太过拖沓、暧昧了,导致了许多官员的无所适从,生怕站错了队。这一相对而言中立的态度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他们依旧对此事表现出了明显的犹豫。这也是此次“监国之争”,一直都无法明朗化的原因。

皇帝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许多官员内心里是不太认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造成了朝堂内部的分化、让大家的心思不定。很难说,皇帝是不是故意这么做的,不过,已经无所谓了,如今他处于昏迷之中,此事也将由一众官员投票决定了。无论结果如何,能定下来这桩大事,总归是件好事,起码对于许多人来说,倒是不需要再为此纠结了。

上午列班进宫时,就已经做过统计了,此次参会的一共有一千一百零九人。所以当汪直向陈庆之通报,那一千多块牌子都已经全部分发完毕后,陈庆之点了点头,再次跨步站了出来。大殿内外,千多号人见状,纷纷安静下来,目光炯炯地望向他。包括秦王和宁王在内,大家都明白,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其实,皇帝的继任者,之前还真没有用过这种廷议共推的形式决定的。这一次,情况实在太过特殊,也算开了历史先河了。

其实,自古以来“嫡长子继承制”,虽不能说完美,但它确实在减少权力纷争、保持政局稳定、避免无谓内耗、引发朝堂动荡以及皇室成员之间的骨肉相残等方面,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因为很显然,一件确定的事情,更能够带来相对的稳定。这也是朝中许多老成持重的人,他们一直坚决的支持秦王的原因。哪怕皇帝的昏迷以及那两名西域女子诡异的身亡等事情,秦王都难以摆脱嫌疑,他们也并没有改弦更张,放弃对秦王的支持。在他们的立场,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秦王确实是罪大恶极,非人君之选,否则他们是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立场的。毕竟这事儿,也很难说是不是对手在故意往秦王身上泼脏水的。这可是“神器”之争,再怎么样匪夷所思的手段使出来,那都是不奇怪的。

相对而言,选择站队宁王的人,则多多少少有些投机主义倾向的。他们显然是因为皇帝的个人好恶,才做出这样的选择的。毕竟“嫡长子继承制”,还是要更深入人心、更符合宗法制度的,这一点不说他们这些当官的了,就是普通百姓也普遍是这般认知的。然而,他们却依旧选择挑战常规,去支持宁王,这无疑是冒险的。但有些人却总是喜欢富贵险中求,本着“风险越大、收益越多”的理念,打算“以小博大”。毕竟支持秦王还是主流的,自己再怎么上赶着去,也只不过敬陪末座而已。而有这样想法的人显然也不在少数,这也是这些年以来宁王在与秦王的竞争中,始终能够与其分庭抗礼的原因所在。

而多年以来,皇帝始终不愿意应许多臣子的请求,将秦王的继承权予以明确的确认,并有意无意地对于宁王诸多偏袒,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那些支持宁王的人的信心。虽然,这事儿肯定会引来朝野的非议和不满,甚至引发内斗,但若是皇帝坚持如此,宁王还真的是有很大机会的。毕竟,皇帝理论上是有最终决定权的,若是他一意孤行,非要“废长立幼”,别人又能怎么样呢?当然,皇帝自然不是什么不知轻重的人,他显然也是顾忌多多的,这也是“东宫”一直空了这么多年的原因吧。

没想到,这一件难解难分的事情,却因为皇帝的意外病倒,变相的有了立即就得到解决的可能。因为此次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就是秦王与宁王之间真正的、直接的、正面的交锋,也可能这便是最后一次,双方都盼着一战定江山。

陈庆之“咳咳”了两声后,说道:“陛下暂时不能亲政,然而朝廷迫切需要一根主心骨,以避免权力真空,稳定朝野人心。所以,临时召集诸位同僚,共开大会,便是要让我们选出一位合适的人选,履行“监国”之责,代陛下理政。希望诸位都能够本着一颗公心,去投下自己神圣的一票。现在,投票开始,诸位请自行于分发的木牌上写下支持的人选,是秦王殿下亦或是宁王殿下,然后将木牌放到周老太师及唐宗师面前的箱子中,之后将由……。”

话没说完,此时,一个突兀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等一下。”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之人,一身红色官衣,年约四十,样貌端方,乃是吏部郎中韩林。众人正等着投票了,不知道为什么这家伙却要出来,突然喊这么一嗓子。陈庆之倒是没有因为被其打断了自己的话头,而感到不悦,而是平静的询问道:“韩大人,尚有何话说呢?”

吏部郎中韩林先是朝其施了一礼,又转向四周,团团一揖后,才直起身来,朗声说道:“下官有一事不解,斗胆请教大元帅。”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