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1 / 2)

穿越考科举 桃花白茶 4015 字 3个月前

第132章

纪元对种地的热情, 远超于其他。

无论橡胶的利润到底有多少,他也要抓紧生产,问就是粮食更为重要。

也有人说纪元太过“老实”, 不趁着橡胶生产方法还在手中多挣钱, 以后其他人也参透出橡胶的秘密, 你们这里的订单肯定会减少。

纪元只道:“当年齐国国相高价买鲁国的鲁缟, 结果呢”

这是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也是最早的粮食贸易战,齐国的管仲故意抬高隔壁鲁国一种布料的价格,让鲁国商人看到高额的利益,便把鲁国的农田改为桑田。

事情的结果不言而喻,随便一个现代人都能看到后患无穷。

等鲁国大面积种桑田时,粮食自然大大减少, 这个时候就要去买粮食。

说句不好听的,人的衣服可以凑合,但吃食却不能。

加上齐国突然不再买鲁缟,让鲁国的库房里只有衣料, 没有粮食, 乃至没有天灾, 却出现了粮荒。

纪元提了鲁缟,镇南关但凡科举过的官员们,都瞬间闭嘴。

纪元见这也还不够,专门找了民间艺人。

专门把这个典故改为当地的山歌,一定要通俗易懂,还要滑稽可笑。

不仅如此, 说书的, 唱戏的,都要跟着改进。

纪元甚至亲自指导, 一定要突出粮食不够,买粮的凄惨,还要表现最后闹粮荒的危机。

甚至直接把鲁国的灭亡也提前了,改为此事后不久。

总之,越发人深省,越印象深刻。

不仅要在镇南关演,还要在宁安州演。

百姓们耕田,这些表演就趁着大家休息的时候,在田间地头演。

因为故事改得通俗易懂,百姓们又不是傻子,这番道理也印刻在大家心里。

镇南关,宁安州。

太稳了。

稳得不像一个十七八少年知州执掌的地方。

可越是稳,往来的商贾们越信任。

谁愿意自己的合作方是个真正的傻蛋

还是这种官员好,稳妥,聪明,还不贪利。

这种稳定的政策,才会让大家更愿意合作。

镇南关原本觉得纪元太过保守的官员们,瞬间接到更多订单。

这也行

怎么订单突然又多了!

在这种氛围里,春日的播种终于结束。

两地的官田里,还栽种了不少稻种,绝大多数都存活下来,但情况有些不同。

有的稻子长得高,但穗少。

有的稻子结的米粒多,可干瘪得很。

总之,就没有十全十美的稻子。

想要达成纪元心中的完美稻种,轻易是不可能的了。

纪元还是把目光放在天齐国以外。

以前没想到就算了。

现在一想到占城稻,他那心里就痒痒。

到底要出天齐国办差,此事确实还要再放放,至少镇南关这边要有人看着。

播种完成,甚至播种比赚钱重要的想法,也在这期间深入人心。

还是那句话,衣服可以凑合。

没饭吃,是真的要死人的。

不过稍微闲下来,镇南关伐木会的工人们,就去山上继续砍树。

树皮卖到橡胶作坊是一份收入。

树干锯成建筑材料,又是一份收入,加之整个协会能跟那些货商们直接沟通,伐木工人的日子总算过好一些。

但春耕结束,最高兴的还是两地的犯人们。

特别是宁安州的犯人。

他们都被拉到镇南关挖水渠了。

那么多山,那么多水渠,这里的人生活也太不容易了。

纪元也不会真的把人往死里用,让大家暂时休息。

暂时

两地犯人敏锐捕捉到这个词。

“休息休息,接下来准备修路。”

镇南关跟宁安州,如今像台精密的机器,

按部就班地执行知州的命令。

纪元甚至把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都给写出来了。

他的字本来就好,现在做成横幅挂在附近,就算不识字的人,也会问问身边人这是什么意思。

修路,自古就是个苦差事。

两地的犯人一听,腿都要软了。

他们到底造了什么孽,要被这样对待。

可回想他们的罪名,不少人心虚得厉害。

不过再想想,纪元不杀他们,就是为了留下来做苦力

这些犯人的罪名,该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当时还有人觉得,纪知州只杀了几个头头,是不是太轻松了,有些举人甚至都没怎么惩罚。

现在大家知道了,在这等着呢。

不是不罚!

是时候未到!

让他们干脆利落去死,那太便宜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