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胶卷进了中央(2 / 2)

为什么刚好是五百块钱比陈小旭和张俪捐的一千块钱少一半恰好等于其中的一个人

这些事儿孤立的看,都不算啥,连起来看,一个确实存在想法的宫雪,就跃然于纸上了。

宫雪真对我有点意思

完了。

余切脑袋里面,忽然涌现出他被抓去演“工作人员”时,宫雪面对镜头改词“您现在看到就是余切……”

妈的!

我真是个榆木脑袋!

————

散伙饭没多久,谢晋来了电话,《小鞋子》电影的审核通过了。定档在八月一。

“八一怎么,要给部队看”余切当即道。

“对咯!”谢晋说,“你的小说都拿去前线发表了,怎么可能落下了这个电影!在我们全国的这么多人当中,有能力买票、捐款的,还得是城镇有职业的同志……部队就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好几百万人呢,那得捐不少钱。”

当时的审核遵循一个厂内部、到某委,再到某局的过程……如果特别好的,还有机会入选中央,被介绍给大佬观看。

历经三个月的拍摄,《小鞋子》成品的反馈极好。不需要剪辑一刀,演员们都是用的自己的声音,也不需要再请人配音。宫雪在其中扮演来疆省支教的内地老师,她的气质清纯秀丽,声音温柔动听。

一句话,从此以后,她就是内地教师的代表。

沪市电影厂组织了一个内部评审会,不少审核员看了这片子后潸然泪下。今年以来,电影市场特别糟糕,好多国产片拍出来观众不愿意钱看。为了活下去,广电的副总带头表示:“我们不仅仅应当提倡拍摄娱乐片,还建议给上座率高的娱乐片发奖。”

这话简直不像是八十年代的领导说的。

电影局的滕局长看了《小鞋子》之后大赞“原著中的所有经典桥段都被保留了,就连引起争议的‘阿里妹妹’选角,现在看上去也没什么问题”。

在内部的试映中,当“小英子”露出一双有灵气的大眼睛,在镜头前朝着观众哭泣时,观众看上去简直心也碎了,肝也痛了。

这是一部真正的兼顾了商业和艺术的电影,它有可能是谢晋新的艺术高峰。

因为预估电影可能受到较大的欢迎,沪市制片厂把拍摄的底片进行洗印,拷贝一条翻正片,翻正片再复制出翻底片,然后用翻底片去复制大量拷贝。

保定电影胶片制造厂,一摞摞胶卷正被生产出来,贴上“沪市制片厂”的标签。这些胶片随即就被前来运送的卡车一路送到沪市,再变成新的拷贝片。

《小鞋子》需要的格外多。沪市制片厂调用资金,预先购买了足够拷贝上百次的彩色胶卷。

于是,在生产线的工人把胶卷封装之后,根据清单,在上面写上“沪影厂,小鞋子。”

又来一摞胶卷,还是写“沪影厂,小鞋子”。

……

这么多

没个完了。

“这是在弄拷贝胶卷呢!”一个工人恍然大悟,“《小鞋子》是余切写的那个小说吧!终于拍出来了,等这片子上映了,我也带着全家老小去看!”

另一个工人道:

“它这电影那么红火吗这可是压了上百摞胶卷,我老家通州总共就三家电影院,万一卖的不好咋整”

前边儿的摇头:“诶!余切的小说!说啥呢!怎么会不受欢迎,导演还是谢晋呢——你是不是没看过《小鞋子》!”

“没看过!我那会儿忙着过年,听说余切的小说让人哭,我就没看了。”

前边儿的工人竟然露出了羡慕的表情:“老弟,你今天下班后,快去看看小说吧。我特嫉妒你,你还没看过那小说……要是我能失去记忆就好了,我又能再看一次。”

“……”

有那么好看吗你这电影该拿去中央看。

沪市制片厂也有差不多的事儿发生。

拷贝好的胶片卷被装订在黑色箱子里面,送去给各大电影院和事业单位。因为这片子的慈善性质,特地保留了一部分胶片卷,不要钱,专门拿去给山村的孩子播放。有部电影《一秒钟》描述过这种场景,几个相隔很远的山村之间,电影放映员就提着这个装了胶片卷的黑色铁皮箱,和放映装置,仿佛带着全部的世界,一到了有人住的村子,就支起帐篷,把画面投上去。

原本见不到人影的村落,不知道怎么回事,忽然就能聚集起几百几千人,从老的到小的,都痴痴的望着布上的画面。

沪市制片厂的门口,邮递员排着队来取件,他们的三轮车上都装满了有胶卷的铁皮盒。

有那么几个穿军装的人呢,啥也不拿,就在那站着。

“我说同志,我快搬不动了,能帮帮我吗”邮递员说。

几个军装的人,就分出来一个人盯着厂里面,剩下的人帮忙搬胶卷。还有一个去了厂里面。

胶卷搬完了,这几个人还在。

邮递员觉得有意思了,试探着问道:“同志,你来干什么的”

这下给军装的人弄得脸色大变,当即道:“不该你知道的事情,你不要问!”

“不问就不问,搞的像稀罕你似的……”邮递员嘟囔道。

因为拷贝胶卷要求无尘无光,沪影厂有个专门拷贝片子的拷贝间,没有一扇窗户,一尘不染,工人们进去都得换专门的衣服。

从这里面,忽然送出来一摞胶卷。

“同志,拷贝好了。这是一部完整的《小鞋子》电影,就是余切和谢晋拍的那个电影。”沪影厂的拷贝质检员说。

“我检查过了,保管没什么差错,你也来看看。”

一个绿军装的朝拷贝质检员敬礼,随后就低下头小心翼翼的搜查了一番,又嗅了一下胶片的气味——因为胶片的拷贝是需要用到特殊药水的。

确定啥也没有后,胶卷被装进铁皮盒子。这个铁皮盒子外面没有任何标记。不仅如此,这铁皮盒子又被装进另一个木盒子,也没标什么记号,绿军装就提着这个盒子,和自己的同志汇合。

沪影厂的厂长徐桑处特地跑出来送这几个军装,满脸笑容的和他们寒暄。

——邮递员终于看明白了!

这片子真要送去中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