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5章 孟津渡(2 / 2)

“对对对!就是台湾府!”

正喝着茶,突然听到边上有两人在说话,其中还谈到了台湾府,这让堵胤锡心中微微一动。

说话的两人都是普通人的打扮,年龄不大也就二十出头的模样,身子健壮看模样应该是渡口的劳力。

像这样的人在孟津不算少数,河南一地虽是平原,但因为黄河的缘故耕地其实并不算多,而且大明开国近三百年,宗室封在河南的可是不少,再加上当地大户、士绅、地主等等,两百多年下来土地兼并严重。

之前因为天灾人祸的缘故,河南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等平定了流寇之后,虽因为战乱的缘故略微缓解了土地矛盾,而且这几年朝廷也一直在对河南进行减免税赋和恢复生产,可河南的土地依旧不足以耕作,所以不少地不足或者失地的百姓只能另谋出路,像在孟津这边的百姓就是如此,因为孟津存在的缘故,他们有能力的就在渡口搞个铺子做些小买卖,或者直接靠出卖苦力帮人运货,以赚取收入度日。

这点朝廷也是鼓励的,现在的朝廷和之前不同,随着外贸的展开,尤其是边贸和海贸的缘故,大明目前对商业的容忍和开放要比之前好了许多,再加上朝廷在设置警察司后,新的警察司逐步取代了最初的衙役结构,尤其是在孟津这种地方,管理由当地官府和警察司双重管辖,这也避免了以前常见的诸多破事,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不少。

可就算这样,河南作为中原之地,百姓的压力同样不小,而且河南向来就是人口大省,仅仅一个河南的人口往往是其他省份的数倍,人口越多,土地越少,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河南的老百姓要想把日子过好并不容易。

“五哥,这告示里说的是真是假”说话的两人中,一略微年轻的人对同伴问道。

另一人笑道:“怎么你小子动心了真打算去台湾府试试”

“能不动心这告示里可说的明明白白,只要去了台湾府官府每户就给三十亩地,而且还有八两银子的安家费,另外农具什么的也都由官府拨给,此外免五年赋税,五年后三年赋税减半,给与的土地除不得转让外就是自己的,这可是能传家的地啊!”那人感慨道,边说眼中冒着精光,他虽是农户,可家中早就没了自己的地,从祖辈时就失地了,近百年来一直是当地地主的佃户。可佃户也不好当啊,前些年又是天灾又是人祸的,田里收成差租子却不少,一家老小差一点就饿死,亏得运气好这才熬了过去,眼下朝廷这几年给了地方不少政策,再加自己年轻有把子力气,这才来孟津干个劳力,劳力虽辛苦,可能赚着实在钱,家中这才渐渐好了许多。

可毕竟干劳力不是正事,也不可能永远干下去。中国人可是天生的农耕民族,对于土地的奢望和追求是深入骨髓的。他何尝不想要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如果有了这么一块地,未来就有盼头了,而且这土地是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如何会不动心

“我说老七,话虽是这样说,可究竟是真是假谁能保证”年长些的人迟疑摇头道:“三十亩地啊!还给八两银子的安家费,这天底下哪来的这样好事而且听说这台湾府不在大明,而是在海外,可是要出海的!我等一辈子别说出海了,就连这孟津一地都没离开过,假如真去了台湾府,这辈子能不能回来都是两说。”

“另外,听乡里的刘秀才说,这台湾府原来叫夷州,这夷州就是夷人的住处,在台湾府那边有着好几万的夷人呢,这些夷人凶狠的很,断发刺青,不仅巢居穴处还茹毛饮血呢,到了那边人生地不熟的,万一碰上夷人下山抢劫,这性命难保啊!有地虽是好事,可没了性命再多的地都是假的,万一就此丢了命怎办”

“朝廷不是说了么,到了那边当地官府让我等结户自保,朝廷还会有驻军维护,此外还会给我等发放长矛等军械,就算是夷人来,也有一拼之力。”

“朝廷说的你还能当真”五哥嗤之以鼻道:“那些军户是什么德行别人不知难不成你还不知当年流寇闹的厉害的时候,朝廷的军队杀的人可不比流寇少。真让这些军户来护着咱们老百姓这岂非异想天开怕就怕不死在夷人手里反而死在这些军户手中。兄弟,这细粮饼子虽好,可看看就行,真要咽下去,我等吃糠的肚子能不能受得了还是难说呢。”说着话,他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语重心长道。

老七虽然面露纠结,可依旧还是舍不得这样的好事。毕竟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地啊!而且朝廷都发了告示,总不能全假吧哪怕其中一半是真的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个翻身的机会。

而且大明的军队虽以前很是不堪,甚至杀良冒功的行为不少,但这两年却明显好了许多,眼下朝廷已没了之前的乱象,圣天子在朝百姓们日子好过许多,地方官府都不像以前那样压榨,这都是大伙瞧在眼里的。既然朝廷现在做出了这样决定,假如不试试的话万一真是好事,未来不得后悔莫及

想到这,他的神色中渐渐变得坚定起来,虽然还没最终下这个决心,可在他内心中已倾向于去台湾府闯一闯了。像他们这种老百姓一辈子的机会本就不多,这可是能彻底改变命运的大事啊!反正自己一条贱命,死了就死了,万一运气好搏一搏这可是能改变一生的机会啊!他可舍不得放过。

听着对方的谈论,堵胤锡若有所思,他虽然知道自己这一次入京的目的,也知晓孙传庭推荐自己当台湾知府的举动,如果没有意外,等面圣后接下来就是即将去台湾上任。

可对于台湾的情况堵胤锡知道的并不多,仅仅只是从朝廷的驿报再加其他渠道所得知的一些消息罢了。而且他也承认这两人所说的有点是对的,那就是台湾并非是一个好去处,毕竟台湾孤悬海外上千年,岛上虽有明人居住,可同样也有夷人。

汉夷之分古就有之,再加上台湾大部分都是蛮荒之地,自己去当这个知府可不是易事。在这一路上,堵胤锡一直在琢磨等去了台湾后怎么打开局面,但没想在孟津听到了这些消息,这倒让堵胤锡颇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