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7章 问政(1 / 2)

第1077章 问政

堵胤锡从孟津渡上了渡船,上渡船前堵胤锡让自己的老仆把马车送去了渡口的驿站,并从驿站那边取得了一张朝廷前些日子给出的移民台湾的告示。

看完了这份告示后,堵胤锡心中大定,不出他之前的预料,果然这份告示是朝廷前些日子刚刚出台的,由皇帝和内阁下文,让河南地方官府向民间传达的通知。

台湾设府,接下来不仅只是官府的设置和官员任命,更重要的是怎么治理台湾。而台湾地广人稀,整个台湾的明人包括当地的土族夷人仅仅只有十一万出头而已,而且其中大半还是夷人,真正治理下的明人不过区区五万而已。

就算加上驻守台湾和澎湖的官兵,这个数量也没超过六万,这么点人放在大明仅仅只是一个小县的人口,而台湾作为一府这么点人实在是太少了。

没有充裕的人口,一切施政都极为艰难,仅仅是开荒和耕作就不易。假如仅依靠目前台湾的人口来逐步发展,天知道要发展到什么时候去,或许几十年,或许上百年这也太久了。

况且夷人的数量现在是超过了明人,对于台湾当地的统治稳固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从内陆向台湾移民是必然的,也只有依靠移民才能改变台湾人口的比例和数量,才能有充裕的人力去开放台湾。

为了移民台湾,朱慎锥首先就想到了位于中原的河南一地。相比其他省份,河南人口向来最多,而且河南的土地兼并也是较为严重的。和江南不同,江南因为商业繁荣,再加地方的桑蚕织造业和手工艺的发达,此外还有对外贸易支持,虽然也有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但老百姓的日子相对好过许多,社会矛盾也没这么激烈。

而陕西等地,因为之前流寇的缘故人口锐减,再加上平定流寇的时候所俘虏的流寇大部分都被朱慎锥送往了蒙古,归属于土默特和察哈尔管辖,以加重漠南蒙古区域的明人数量。

因为这些原因,从河南移民台湾是最为合适的,而且朱慎锥也没想一开始就大范围的移民,毕竟一下子移民太多朝廷也吃不消,这么多人上了台湾岛,在那边怎么生存又怎么居住后续怎么开拓都是难题,所以移民要一步步的来,先用一年时间移民一万户,也就是近五万人足以,等这批人在台湾站稳脚跟,开拓有了成效后再逐步继续移民,如此就妥当了许多。

在知道自己即将要去台湾赴任的时候,堵胤锡就考虑过台湾人口不足的问题,但没想朝廷早就想到了这些,并提前开始做了安排。看完了这份告示后,堵胤锡很是欣慰,心中不由得也对朱慎锥的高瞻远目暗暗佩服,有了这些措施,他去了台湾就能大展手脚,做事就便利许多了。

等坐船过了黄河,抵达北岸后,原本打算一路慢行的堵胤锡改变了主意,他直接加快了行程,径直就朝着京师而去,十多日后顺利抵达京师。

等到了京师后先寻了个地方住下,就朝宫中递了折子。当天傍晚,宫中就来人传了话,说第二日让他进宫面圣,皇帝会在乾清宫见他。

翌日,换上了官服,堵胤锡前往皇宫,在宫门验明身份后由侍卫和太监领进宫中,没一会儿就到了乾清宫。

平日皇帝办公的偏殿中,朱慎锥已等着堵胤锡了,说起来无论是朱慎锥还是堵胤锡,两人都是第一次见面。

堵胤锡年过四十,身材中等面容消瘦,如不是穿着官服,看起来就和一个乡间老夫子没什么两样。但他的一双眼睛却不寻常,两眼特别明亮,举手投足之间更是举止有度,带着一股从容不迫。

而堵胤锡在见到皇帝的同时也在暗暗打量朱慎锥,他曾经见过崇祯皇帝,但却是第一次见朱慎锥。相比崇祯皇帝,面前的这位永明皇帝非但更有气度,而且容貌更酷似画像中的太祖,看来所传闻的皇帝乃当年太祖嫡三子晋王之后一点都没错,要不然也不会是这样。

而且朱慎锥不仅更有帝王气象,言语态度中却没有什么皇帝的架子,见了堵胤锡很是客气,不仅赐座,还对他嘘寒问暖,询问了这一路的辛苦。仅此一点就让堵胤锡心中感动,回答了皇帝的话后,两人顺势聊了起来,从他最初在南京任职,后转任钞关,到后来当知府和学政,还有这些年陕西、甘肃两省的政务情况谈了好久。

“堵爱卿有大才!”朱慎锥由衷赞叹,早他入京之前,朱慎锥就仔细了解过对方的情况,越了解越觉得孙传庭所推荐的人的确真是不错,这位臣子文武双全,虽然比不上洪承畴、孙传庭的名气这么大,但相比他们两人却更合适台湾知府的职务。

在六部任过职务,当过钞关的一把手,还干过知府,训练过兵勇配合朝廷官兵剿灭过流寇,这些年又协助陕甘总督孙传庭治理地方,还任学政。可以说这人几乎是个全才了,在每个职务上都干的非常好,是去台湾最合适的人选。

“臣不敢令陛下如此称赞,臣只是做了应当做的事罢了。”

“呵呵,应当做的事做好就是不易了。这天下这么多官员,可又有几人真正能做到应当做的事你这些年在地方多处任职,尽心尽力为国为民,说是能臣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