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建奴要投降?不许!(2 / 2)

“先不急。”

多尔衮抬起头看向众人说道:“吴三桂是明人必杀的之人,其余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他们也知道再投降回去是死路一条,他们无需要担心,现在最主要的是该如何稳定军心,同时该想想现在该怎么办,是继续与明人打下去,还是和谈”

镶红旗旗主,多罗衍禧郡王罗洛浑说道:“我听说洪承畴富有谋略,先帝在世的时候经常咨询于他,不如问问他对现在明人的看法”

洪承畴这个时候已经投降了满清。

但实际上他并未进入核心圈,也未授予官职。终皇太极一朝,他都被软禁在家,不得随意出入,所以在多尔衮问范文程的时候,洪承畴根本没有出现。

眼下诸王会议属于满清最高级别的会议,甚至可以有废立福临这个皇帝的权力,别说洪承畴,连范文程都没有资格进来。

然而多尔衮却说道:“若是问军事打仗,或许可以问问洪承畴,可现在是国策的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继续打,还是想办法和谈,问他有什么用”

“和谈吧。”

代善长叹了一口气道:“现在明人实在是太强大了,我们根本不可能战胜,只能和谈。”

他一开口,多尔衮和多铎、济尔哈朗等参与过山海关之战的人松了口气。

事实上这里大部分人都参与过,连固山贝子博洛都战死沙场,很多人都是逃命逃出来,见识到了明军的强盛,已经吓破了胆子。

要真继续打下去,恐怕别说底下的将士们,这里大半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都得持反对意见。

只是他们不敢说。

现在政治地位最高的代善主动提出来,情况自然就不一样了。

多尔衮马上说道:“既然如此,就想个和谈的说辞出来。我觉得可以向明人递交国书,派使者先去山海关探探他们的口风。”

济尔哈朗摇摇头说道:“我现在就担心他们不愿意和我们和谈,那朱元璋是什么人,了解过汉人历史的应该都知道,杀性向来都重,他们既然已经拥有了能够把我们斩尽杀绝的武力,就不可能与我们和平共处,诸位还是不要幻想天真地继续跟以前的大明一样他们在关内,我们在关外。恐怕如果不能拿出让他们满意的说辞出来,他们就必然会挥师东进。”

“额这,听说那朱元璋多次北伐蒙古人,还有那朱棣,几次深入漠北,现在山海关那边有消息说,朱棣已经在那里了,这可怎么办”

“得想个辙出来,依我之见,不如递交国书,愿意如朝鲜一般,归附大明,成为大明藩国。”

“这般屈辱”

“那你说说怎么办现在军中士气低落,继续与明人交战吗”

“还是先探探口风吧。”

代善见众人已经十分气馁,显然心里阴影极重,怕父亲基业倒下,便说道:“可以交降书,承认战败,愿意投降,赔偿大明的损失,只求继续与大明共处。”

“嗯。”

多尔衮想了想,觉得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苦笑道:“那就这样吧,我到时候让范文程写降书,让陛下盖上玉玺。”

代善叹道:“按照那朱元璋所说,未来本该是我们大清的天下啊,真是天要亡我。”

“他们应该也停留不了太久,我不就信他们能够一直在。”

多尔衮咬咬牙,目光闪烁过一丝阴毒道:“只要我们能够没事,暗中积蓄力量,等他们走后,迟早有一天,这天下依旧是我们大清的。”

六十多岁的代善已经老了,而且多有疾病,咳嗽两声,闭上了眼睛满是疲惫地说道:“希望如此吧。”

是日,诸王会议结束之后,多尔衮就让范文程写降书,自己再亲自带去锦州。

现在的情况是满清主力布置在宁锦沿线。

其中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依旧在宁远,多尔衮自己的主力部队则在锦州。

由于消息已经确凿,后来是吴三桂开的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吴三桂也上了大明必杀名单,所以倒不用担心吴三桂会再次叛变。

只是目前吴三桂军中的士气更低落,据说很多人半夜偷偷摸摸当了逃兵,跑回山海关投降了明军。

就是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还能维持多久。

多尔衮忧心忡忡地回锦州而去。

很快。

到了八月底。

经过半个月的舟车劳顿,老朱也已经抵达了山海关。

他带的人不多,就两千人,但光运送物资的辅兵民夫就达二十万之众,运来的速射炮、迫击炮多达上千门,炮弹数百吨。

不提ak子弹,光这些炮弹夷平盛京都足够了,就可以看出来现在的老朱强得可怕。

山海关直面渤海海风,又有北面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

如果是非小冰河时期,气候宜人,像秦皇岛等地,每年假期旅游的人不计其数。

但在小冰河时期,全球温度降低,后世秦皇岛冬天最低的时候也就零下十多度,现在能干到零下二三十度。

即便正处于八月底,都还没到冬天,属于中秋与晚秋之时,气温也已经非常低,山海关内外被大雪覆盖。

北方燕山山脉,银装素裹。

关内官道上,无数密密麻麻的黑点徐徐靠近。

小朱棣率领着山海关内一干文臣武将早在关城内城门口等着。

又过了将近半个时辰,众人在风雪当中冻得发抖,远方的队伍才总算是到了近前。

高大的马车停在了朱棣面前,老朱撩开车帘,从马车上下来。

“孩儿参见父皇。”

“参见陛下!”

朱棣率领着众人忙不迭跪下。

“嗯,起来吧。”

老朱抬起头看着这雄关,相比于他当年过山海关横扫纳哈出的时候,眼下的关隘显然比洪武十四年,他让徐达所修的更加宏伟,也更加壮观。

朱棣凑了过来道:“父亲,一路辛苦了,先进关内休息休息吧。”

老朱说道:“不急,先走一走,看看这关。”

说着他双手背负在身后,一边往城中走,一边打量道:“这关修得不错,但有十万人驻守,恐怕百万大军都不得进。”

“毕竟历经二百余年嘛。”

朱棣跟在身后,随口说道:“对了父亲,建奴昨天派了使者过来交了降书,说愿意投降归顺,赔偿大明的损失。”

“投降”

老朱扭过头看了朱棣一眼,说道:“谁允许他们投降的不许。”

“是,孩儿也觉得父亲不许,所以孩儿把他们的使者砍了脑袋,降书撕成了碎纸。”

朱棣笑呵呵地说道。

“哈哈哈哈哈。”

老朱大笑了起来,大摇大摆地进城道:“不愧是吾儿,我要让建奴死绝,让关外只剩下汉人!”

那爽朗和豪迈的话语,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宛如前方有一只巨龙在咆哮。

幸运的是,他们是跟随巨龙的人,而不是巨龙前方的建奴贼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