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信仰、信任和信心(2 / 2)

文艺界不同意见的争论,应当更有利于促进文艺工作者的彼此了解和接近。”

听到这儿,季宇宁有点儿知道这次这22天的会,为什么一定要开了。

去年那18天的文代会,他的感受很多。

但其中有一个非常真切的感觉,就是太不团结了。

在文联几个分会开会过程中,作协的那位丁老太太,据说是刚刚回来就开始旧事重提,跟那位周老爷子仍然是不对付。

她当时的发言,季宇宁没在现场,但事后,他从同屋的王老哥那里听了一耳朵,依然是剑拔弩张的。他也觉得是真够呛。

而且在文代会结束后,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还听到一些传言。

据说丁老太太也以前辈老资格的身份评论过季宇宁这个小年轻的,认为他的一些文学作品,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比如说他的那篇小说《伤痕》的问题,是属于小学级别的。

而他的小说《人到中年》的问题,则是属于中学程度的。

季宇宁当时听了,就想起来这位丁老太太前世确实说过类似的话,只是当时没有说《伤痕》这篇小说,而是说的《班主任》那篇小说。

另外当时这位老太太还说了一个问题,这是属于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属于大学程度的。

那就是杨老太太在81年出版的那本书,那个是问题程度更高的。

季宇宁觉得这并不一定就是所谓的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争话语权的问题。

他现在对于文艺圈子,主要就是文学圈子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刻了。

其后几天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去年争议比较大的三出话剧发表意见。

会场上100多位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轮流对这三出话剧说自己的看法。

季宇宁也不咸不淡的说了一些。其实呢,那三处话剧后世的影响不大,甚至可以说没什么影响了。

他在戏剧界熟人并不像作协那么多,所以他不愿意说的太多,而且他已经知道这次会的目的了。

1月31日,周四。

1月份的最后一天,季宇宁在会上也进行了专题发言。而且还是长篇发言。

这是此次会议的主办方要求的,季宇宁也做了一些准备,不过他的发言仍然是即席发言,这是他一贯的做法。

他的发言的题目是:信仰、信任和信心。

他的信仰是什么?过去是站起来。现在和将来,则是站起来的同时,又富起来。

实际上他的信仰就是4个字,振兴中华。

信任这一块,他说的很多。他从那些年的经历,从他的那首诗歌代表作《远和近》说起,又说到现在这个时候打小报告成风的问题。

他提到自己在今年创作的那篇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他的创作初衷,其中有一点,就是希望能够用爱国主义来洗涤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灵。

至于说到信心,他深信国家民族的未来,这是他在去年若干次公开场合,曾经不断提到过的。

季宇宁的发言内容,实际上前世在会议结束那两天那个发言中也提到过类似的内容。

他的发言,除了是他的心里话之外,也有一种表态的意味。

因为季宇宁今年就准备出去了,他可能还会有作品拿回来发表,他不想在80年代未来的那些年成为别人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