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这就是我们从香江特殊渠道获得的最新技术方案——代号'天眼'的侦察卫星系统。\"老李平静地说,但他的声音中掩饰不住一丝激动,\"请各位专家对这套方案进行技术评估,看看在我国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认真研读那些密密麻麻的图纸和技术参数。随着阅读的深入,专家们的表情变得越来越惊讶,甚至有人不自觉地发出了惊叹声。
航天技术专家张国栋是第一个打破沉默的人,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这...这简直是不可思议!如果这套系统能够实现,它将比漂亮国的Kh-9'六角'侦察卫星先进至少二十年!特别是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连漂亮国和北极熊都没有完全实现。\"
电子工程专家李文瑞接着说:\"光学系统的设计更是令人惊叹。0.7米的分辨率,多光谱成像能力,这意味着它能从太空中清楚地看到地面上的坦克、飞机,甚至是人的轮廓!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侦察卫星分辨率也不过1.5米左右。\"
\"不仅如此,\"计算机专家王鸿飞补充道,他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光,\"这套卫星的数据处理系统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架构,不仅计算速度惊人,而且具备自我诊断和修复功能。老实说,这种设计思路我们连想都没想过,它完全超越了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
材料科学专家陈学思则指着另一部分图纸说:\"太阳能电池板的设计也非常先进,采用了特殊的复合材料,单位面积发电量比现有技术提高了近40%。这种材料配方...说实话,我从未见过,但从理论上看,它确实可行。\"
老李看着专家们激动的反应,心中既骄傲又充满期待。他转向航天工程的总指挥——杨伟国院士:\"杨院士,您认为这套系统在我国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能够实现吗?\"
杨院士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科学家,曾经领导过龙国的多个重大航天项目。他沉思了良久,然后慢慢抬起头,眼中闪烁着一种坚定的光芒:\"从理论上讲,这套系统的大部分技术都是可行的,虽然挑战巨大,但并非不可能实现。关键在于几个核心部件——高精度光学镜头、特殊的太阳能电池材料、抗辐射的电子元件以及实时数据传输系统。\"
他停顿了一下,环视众人:\"说实话,这套系统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路径,远远超出了我们当前的思维框架。按照正常的技术发展规律,这些技术至少要在二十年后才能成熟。我不知道这些设计是从哪里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能够实现哪怕是其中的一部分,都将使龙国的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科学家们围着图纸讨论,提出各种技术问题,同时又试图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整个会议室仿佛变成了一个思想的熔炉,每个人都被这套超前的设计点燃了科研热情。
就在讨论最激烈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突然站起身,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同志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套系统的设计者是谁?这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构思出来的方案,它集合了航天、电子、材料、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尖端知识,而且各个系统的集成方式显示出设计者对整体架构有着深刻的理解。这...这简直就像是来自未来的设计!\"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若有所思地看着彼此,然后又不约而同地看向老李。
老李深吸一口气,平静地说:\"关于设计者的问题,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重要的是,这套系统能否实现,以及需要我们付出怎样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