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像晋国君臣预料的那样,秦桓公回到秦国,就派人联络楚国和白狄,准备一起攻打晋国,让晋国首尾难顾。但楚国正在与晋国和谈,晋国使者籴伐在楚国有一年多,双方洽谈甚欢,怎么可能与秦国一起攻打晋国,于是楚共王就回绝了秦国的要求。
为了讨好晋国,楚国还把秦国的企图告诉了晋国。
公元前580年,吴王寿梦的妃子又给他生了个儿子。至此吴王寿梦已经有了三个儿子,分别是诸樊、余祭和夷昧。
吴国对楚国的进攻,秦国和狄人对晋国的骚扰,让两个国家都吃不消。楚国和晋国的君臣,坚定了息兵罢战、和睦相处的想法。几个大国能够停止交战,对弱小的诸侯国无疑是最大的福音。
宋国大夫华元,与楚国令尹子重关系不错。华元和晋国的中军将栾书是莫逆之交。这些年宋国夹在楚国、晋国之间,深受其害。从晋景公重病时起,晋国就有和楚国和好的想法。晋国大夫籴伐在楚国一年多,就是希望晋国和楚国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在秦国的蛊惑之下,白狄和秦国共同攻打晋国的交刚,但被晋军击败。狄人得知被秦国利用,后来反而主动与晋国和好。
华元忙前忙后,终于换来了晋国和楚国的积极参与。公元前579年,晋国和楚国双方的使者,在宋国都城商丘西门外,达成了让楚国和晋国脱离战火的“西门之盟”。盟约规定释放对方的俘虏,适当裁减一些兵力和兵器,善待难民等条款。
楚国参加和议的,是公子熊罢和大夫许偃;晋国参加和议的,是上军佐士燮。两国大臣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足见两国对弭兵的重视。因这场会盟是宋国的华元召集的,故又称为“华元弭兵”。
从楚成王时期到“华元弭兵”,晋国和楚国发生的战事,仅能够叫得上名字,规模和影响比较大的,就有城濮之战,北林之战,柳棼之战,颖北之战,邲之战,晋楚绕角之役,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尽管晋国胜多败少,但对晋国的实力也是很大的消耗。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西门之盟,是秦国不愿意看到的。秦国希望晋国和楚国两败俱伤,晋国君臣当然知道秦国的险恶用心。除了几个大国,其他大多数中小诸侯国,是不愿意看到兵戎相见的。晋国就利用“西门之盟”制造影响,以便得到更多的盟友。
为了落实和议的内容,加强两国关系,楚国派遣大夫、公子熊罢前往晋国聘问。对等交流,晋国也派遣大夫、新军佐郤至到楚国聘问。有了“华元弭兵”的成果,楚国就不用担心吴国;同样晋国也不需要再担心秦国。大国之间,就是互相牵制和威慑。
对晋国来说,华元弭兵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那些在楚国和晋国之间摇摆不定的中原诸侯国,像宋国、鲁国、齐国、卫国、曹国和邾国等,纷纷对和议表示支持,并承认晋国为中原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