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父子俩吵架(2 / 2)

直到天渐渐黑了下来,工人全部走光了,志平还站在桥头小屋里。他看着桥下流过的河水,微微泛着白光的河面,安静极了,河道两边的油菜花香飘过来,又是一个不一样的春天。

父亲在底下小屋厨房里早已把饭菜做好,他早已原谅了儿子,就着门口微弱的灯光把锅端过来,里面放着两碗菜,喊着“平儿吃饭吧。”

志平转过去才摁亮电灯,看到父亲满面笑容地对他说:“吃吧吃吧,是一碗泥鳅面和一碗肉汤,还有小半碗饭。”父亲一边把菜往外拿,一边说少吃点饭,多吃点菜吧!

可志平说,我还没打针呢,他才弯腰捡起诺和笔,调好剂量很坦然的掀起肚皮,朝肉上扎了一针。

这一切,父亲只看的木然,他早已不再为儿子打胰岛素而有其他想法了,他主动接受也好,被迫接受也罢。反正他习惯了这个糖尿病儿子,记得也是,不记得也是,身体永远就是这个残缺了。

对工作,对婚姻,哪怕对现在这种屈辱的婚姻状态,他都在劝儿子思想放开,不要钻牛角尖,该来的不会走,该走的留不住。

他看着儿子打完针想跟儿子说两句话,又觉得无话可说的苍白荒凉,但志平主动告诉父亲明天要去阜阳酒厂,因为那边来电话告诉他酒厂改建仓储,需要4000多瓦。

父亲并没有像志平那么兴奋,他沉默了,半天才说:“我们没那么个生产能力哦,就目前状态每天生产150块,这也只够你在外面跑。”

志平一言不发的端起碗来吃饭,父亲便没再说了,只好说:“你看看,反正我们帮你干就是了!”

饭后父亲端着碗筷去河边洗了,父亲收拾好后又打开收音机,调到小说频道听单田芳永远经典的小说《白眉大侠》。

一灯如豆的小屋里,父亲躺在床上,单田芳熟悉的声音在重复着北宋仁宗的侠客故事。正如这日复一日的做瓦卖瓦,虽然早已知道结果,却又处处放不下这平淡又难舍的日子啊!

第二天志平简单地交代给父亲和关大伯,这两天要做的事,便上了去省城的汽车。

志平坐在上开往阜阳的列车上,车过淮河大桥,窗外便是广袤的皖北平原,而皖北人向来以擅长喝酒着称,光是皖北就有古井,种子,沙河,高炉等等名酒了。

志平想到即将打开的阜阳市场,虽然环湖早已跟叶向军签过好几次合同,叶经理也跟志平一起喝过酒,但这次志平还是第一次来酒厂给自己跑业务。

下了火车,已经傍晚了,他不想耽搁太久,直接打车去了酒厂。哪知酒厂实在太大了,又加之工人早已下班,志平只在酒厂外面转了一圈,然后打电话问叶经理,叶经理没听出来,到后来知道是巢州来的志平,说他晚上在解放桥那边卖酒,让这边过去找他。

志平挂了电话,便去了解放桥,那是阜阳老城区最热闹的地方,可他找到叶经理时,差点没认出来,只觉得眼前的老叶早已不是两年前他在环湖时见过的精明能干,八面玲珑的叶经理了。

叶经理一副疲惫不堪的模样,他在摊位前摆开各个年份的样品酒,但眼前也没几个人来光顾。

志平便问怎么晚上过来卖酒,老叶才说厂里的任务,他们每天要出来卖出多少酒,最要命的是价格没什么优势,他们的价格跟代理商相差无几,而代理商从来都是直接拿最低价,才不会保护这种产品的,哪怕最新的品种也是直接报个裸价。所以他们在外有古井种子沙河高炉家等种种竞品,对内又有代理商的价格战,所以就特别难了。

志平听了没吭声,他只关心4000张瓦的用何种方式结账,交付日期。叶经理便说现在要盖一个两万吨的仓库,位置不在这里,明天这样带他去现场看一下。

等会叶经理又问环湖的瓦现在不如以前质量好了,以前的瓦有十年以上还在用,滴水不漏,像现在的瓦没几年就出现渗漏,越来越不中用了。

志平当然清楚,后期走的是方工程师的路线,对瓦做过很多改性处理。原料也不再是以前山东的原料。于是志平客观地说了改性配方和原材料的不同,他并没有捕风捉影攻击环湖,只说改性过的要比传统的耐候,也是有优点的。

叶经理听志平说的这么专业,也就没再说什么,让志平明天去公司再跟他去看看场地,志平开心地握手告别。

初夏夜晚的北方城市依然是灯火辉煌,不时有年轻人骑着摩托车,轰然而过。

志平毫无睡意,他没找宾馆,只一个人快乐地在大街上转,直到下半夜,他感到困乏,找到个快捷酒店住下。

他觉得自己不要太寒颤,尽量沉稳。他想着要用心做每一件事,认真体验每一段时光,那都是一段成长的过程吧?

出差回到家后,父亲根本就没在乎什么四千张瓦不瓦的事。他看到志平心情高兴,还以为儿子又找到女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