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段:人才的培养与竞第654章 校企合作的尝试(1 / 2)

盛夏的蝉鸣透过会议室的落地窗,与投影仪的嗡鸣声交织成一片。李阳翻动着手中的《2024年智能制造人才缺口报告》,当\"应届毕业生实操达标率不足23%\"的数字跃入眼帘时,他重重合上文件夹。\"光靠外部挖角和内部培养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提前布局人才蓄水池。\"在高管会议上,他的指尖重重敲在\"校企合作\"四个字上。

两周后,李阳站在[本地知名大学]的签约仪式台上,身后的背景板上\"产学研协同创新\"几个大字熠熠生辉。校方代表握着他的手笑道:\"李总,贵校设立的'星辰奖学金'和联合实验室,可是开了咱们合作的先河。\"闪光灯此起彼伏间,他望着台下年轻学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意识到这不仅是一纸协议,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开始。

首批50名实习生进入公司那天,研发中心像注入了新鲜血液。机械工程专业的小林带来了流体力学的新算法,计算机系的小美提出优化智能仓储系统的AI模型。在头脑风暴会上,这些年轻人天马行空的想法让老员工们既惊喜又不安——有人用无人机配送概念颠覆传统物流,有人试图将元宇宙技术融入产品展示。

\"这些创意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李阳在部门例会上展示实习生提案,却也皱起眉头,\"但问题同样明显:他们的方案在理论上可行,实际落地却漏洞百出。\"技术总监调出数据:实习生参与的三个项目中,因忽略工业现场复杂环境导致的设计失误率高达47%。

现实很快给了所有人一记重击。在智能生产线调试项目中,实习生团队设计的自动化方案在实验室运行良好,搬到车间却频频出错。某天深夜,李阳接到紧急电话:新安装的机械臂因算法误差,将一批价值百万的精密部件撞成废铁。赶到现场时,几个实习生蹲在角落抹眼泪,带队的老工程师脸色铁青:\"书本上的公式,在车间里根本不管用!\"

这次事故成了校企合作的转折点。李阳没有责怪任何人,而是连夜召集团队开会。凌晨三点的会议室,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问题:\"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学生缺乏工程思维训练实习周期过短\"。\"我们要重新定义实习模式。\"他擦掉所有字迹,写下\"三位一体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