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震惊万分的诸多成果在半年内,爆发出来!(1 / 2)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徐科长和余厂长粗重了几分的呼吸声。

四千,五千……

这两个数字如同两座沉甸甸的大山,猝不及防地压在了他们的心头。

这不是大白菜,不是螺丝钉,而是代表着当今世界最顶尖科技结晶的先进战斗机!

每一架都意味着惊人的造价,需要无数高精尖的零部件,需要庞大而熟练的技术工人群体,更需要国家层面在资源、财政、政策上的全力倾斜。

徐科长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细微的“笃笃”声,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他抬起头,眼神复杂地看着白杨。

这个年轻人,总是能用最平静的语气,抛出最石破天惊的言论。

从最初的“龙腾”方案,到“领先三十年”的论断,再到如今这个骇人听闻的生产规模建议……

“白所长,”徐科长艰难地开口,嗓音略显干涩,“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庞大了。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他不是在质疑白杨的技术判断,而是在陈述一个残酷的现实。

以国家目前的工业基础和财政状况,支撑如此庞大的项目,难度可想而知。

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技术论证范畴,上升到了国家战略资源的调配层面。

“我知道。”白杨的回答依旧平静:这意味着决心,意味着取舍,意味着未来三十年,我们将拥有一支足以让任何潜在对手望而生畏的空中力量。”

他顿了顿,补充道:“徐科长,余厂长,我们不能只算眼前的经济账。国防安全是‘1’,其他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是后面的‘0’。没有这个‘1’,后面的‘0’再多,也没有意义。”

这话,掷地有声。

余厂长黝黑的脸膛上,激动和忧虑交织着。

作为奉天厂的一把手,他比谁都清楚生产一架先进发动机的难度。

如果说之前两三千架的目标已经让他感到了沉重的压力,那四五千架……他几乎不敢想象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厂区要扩建多少?

需要增加多少高精尖设备?

需要培养多少合格的技术工人?

还有配套的原材料供应、质量管控……每一个环节都是巨大的挑战。

但同时,他的心头又像揣了一团火。

如果……如果真的能实现呢?

奉天厂,不,是整个国家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那种自豪感和使命感,让他的血液都有些沸腾。

“技术上……持续改进的空间,真的有那么大吗?”余厂长忍不住问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他需要更多的信心,来支撑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

“第三代战斗机的潜力,能支撑起这么大规模的生产和升级换代吗?”

这是他作为发动机厂厂长,最关心的问题。

再好的机身设计,没有强大的“心脏”也是白搭。

白杨微微一笑,这次的笑容里,多了几分技术人员特有的自信。

“余厂长,请放心。第三代战斗机的核心设计,本身就为未来的性能提升预留了充足的冗余度。我们目前看到的,只是它的‘少年期’。通过新材料的应用、燃烧室的优化、控制系统的升级,它的推力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甚至……”

白杨稍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用词:“我们还在预研下一代变循环技术,未来或许可以在现有核心机的基础上,衍生出更适应不同飞行包线需求的改进型号。”

“至于生产……我相信,只要国家下定决心,以我们工人的智慧和汗水,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没有给出具体的技术细节,但话语中蕴含的信心,以及对未来技术路径的清晰规划,再次给了徐科长和余厂长巨大的冲击。

变循环发动机?

那可是更遥远,更尖端的技术!

这个白所长,脑子里到底还装着多少“未来”的东西?

徐科长深吸了一口气,缓缓站起身。

他走到白杨身边,同样望向窗外。

外面,几片枯黄的叶子打着旋儿落下,带着几分萧瑟。

但这萧瑟之中,却又似乎孕育着新的生机。

“白所长,您的判断和建议,我们……记下了。”徐科长的语气异常郑重,“这个事情,太过重大,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能够决定的范畴。我们需要立刻向上面汇报。”

他转过头,看着白杨年轻却异常沉稳的脸:“您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一整套关于未来三十年国家空防战略的构想。这需要最高层进行战略决断。”

白杨点点头:“我明白。我的任务,是提供专业的技术评估和建议。最终的决策,自然要由国家来定。”

他表现得不卑不亢,既坚持了自己的专业判断,也清晰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这种分寸感,让徐科长暗暗赞许。

“那么,”徐科长伸出手,“白所长,今天……真是辛苦您了。您的这番话,对我们启发很大,也……压力很大。”

白杨与他握了握手,能感受到对方手心传来的力度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汗意。

“职责所在,不敢言苦。”

余厂长也站起身,用力地握了握白杨的手,脸上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白所长,听君一席话,胜造十年车啊!我们奉天厂……一定全力以赴,绝不辜负期望!”

他的话语有些语无伦次,但那份真挚和激动,却是实实在在的。对这位一辈子和机器、和工厂打交道的老厂长来说,白杨描绘的未来,无疑是他毕生追求的梦想。

送走了心事重重,但脚步却似乎又坚定了几分的徐科长和余厂长,白杨重新坐回自己的椅子上。

办公室里恢复了安静。

阳光透过窗户,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刚才激昂讨论的气息,以及那两个沉甸甸数字带来的无形压力。

白杨端起桌上已经有些凉了的茶水,轻轻抿了一口。

茶水的苦涩在舌尖蔓延开来。

他知道,自己今天投下的这颗“石子”,将会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怎样的涟漪。

四千到五千架的规模,不仅仅是对航空工业的考验,更是对国家整体战略决心和资源调配能力的终极拷问。

这必然会引发无数的讨论、争辩,甚至质疑。

会有保守派认为这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会有务实派担心资源投入过大,影响其他领域的发展;

也会有支持者认为这是高瞻远瞩,奠定未来强国之基。

而他,白杨,作为这个建议的提出者,无疑会被推到风口浪尖。

但他并不后悔。

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先说出来。有些责任,总要有人去承担。

他脑海里闪过的,是后世那些关于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新闻,是那些面对强敌时底气不足的憋屈,是先辈们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两弹一星”的悲壮。

领先三十年,不是一句空话。

它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需要规模化的装备,才能真正转化为国家安全的坚实保障。

至于由此可能带来的个人荣辱……白杨自嘲地笑了笑。

和国家的天空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站起身,走到书柜前,抽出了一份关于半导体材料的基础研究报告。

飞机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

他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接下来,就看决策层的智慧和魄力了。

而他,还有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要去探索。

移动通讯……互联网……芯片……

这些看似与眼下“保家卫国”不太相关的技术,却同样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

白杨的目光深邃而悠远。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先把“龙腾”这根定海神针立稳了,再去搅动另一片风云。

他拿起笔,开始在报告的空白处写写画画,勾勒着一些初步的构想。阳光洒在他的侧脸上,映照出一种超越年龄的专注和笃定。

都市的喧嚣,时代的洪流,似乎都与这间安静的办公室隔绝开来。

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一个重生者心中,那足以改变世界的宏伟蓝图,在悄然生长。

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也还很多。但今天,他已经为这条路,奠定了一块沉重而坚实的基石。

至于更高层面的风暴……

白杨抬起头,嘴角再次勾起那抹熟悉的,略带调侃的微笑。

让他们先消化消化吧。

或许,下次钱老找他谈话的时候,可以稍微透露一点点……关于通讯技术的“小想法”?

……

时间缓缓的流逝。

“白所长。”小李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走了进来:“院办刚送来的通知。”

白杨接过通知,眼神扫过那熟悉的红色抬头和印刷体。

“关于召开‘上半年科研工作总结暨重点项目进展汇报会’的通知……”落款是院办,召集人那一栏,赫然写着“钱学森”三个字。

钱老召集开会,这是院里的例行公事,半年一次,雷打不动。

主要是各个研究所、各个重点项目组汇报一下阶段性成果,也让院领导和其他兄弟单位了解下整体进度,方便协调资源,查漏补缺。

白杨心里门儿清,对他来说,这种会更像是个“成果展示会”。

别人是汇报“进展”,他这边,往往是汇报“完成”或者“接近完成”。

“知道了,谢了。”白杨把通知放到桌上。

小李嘿嘿一笑,眼神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崇拜:“白所长您太客气了。那……我先去忙了?”

“去吧。”

小李带上门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