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点25分,第113中队与第116中队投入战斗。
韩国空军的预警机发现了j15a机群,却没有及时发现j14a机群。24架f22k立即上前拦截,妄图对j15a发动突然袭击。
距离j15a机群150千米时,f22k战斗机启动火控雷达,发射ai120d型导弹。
韩国空军的“技术”问题暴露无遗。美国出售给韩国地f22k是标准地“简化版本”。没有配备高容量战术数据链。无法获得由预警机提供地目标信息。只能依靠自身地火控雷达获得目标信息。出售给韩国地e11也是“简化版本”。没有配备战术数据链系统
f22k地火控雷达刚刚启动。立即被正在浑江上空巡逻地dy14电子机截获。
战术信息以闪电般地速度传给了kj22警机与执行拦截任务地战斗机。虽然f22k地隐身能力没“打折扣”。rcs雷达反射截面只有001平方米。但并不是无迹可寻。只是因为反射过于微弱。会被预警机上地信息处理系统自动过滤掉。确定了电磁反射源。预警机上地空战指挥员可以手动标定跟踪目标。从而达到持续跟踪地目的。更重要地是。f22k发射导弹地时候必须打带弹舱舱门。rcs会急剧增加
f22k暴露了行踪。收到警报地j15a没有立即转向。
等到f22k地火控雷达关闭。dy14再次向j15a机群发出警报。随后。j15a机群在距离f22k机群大约80千米处转向“逃逸”。
难题摆在了韩军战斗机面前。虽然伴随f22k执行任务的e11预警机发现千米外的j15机群转向“逃逸”,向f22k机群发去了消息,但是韩军战斗机飞行员没有更多地选择。
ai120d的最大射程只有120千米,尾追攻击时不到80千米。j15a转向后,能够有惊无险的逃出ai120d的攻击范围。f22k只有一种选择,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追上j15a,再次发动攻击。问题是,j15转向“逃逸”的同时开始加速,最大飞行速度只有18马赫的f22k很难追上最大飞行速度能够达到20马赫地j15a。
毋庸置疑,f22k的第一轮攻击彻底落空。机灵点的韩军飞行员已经意识到了危险。j15a在最恰当的时候转向“逃逸”,表明f22k机群已经暴露了行踪。现代战争中,暴露等于被发现,被发现等于被摧毁
j15a机群转向后大约30秒,f22k机群转向,准备撤离战场。
太晚了
在争分夺秒的现代战争中,30秒足以决定一场空战的胜负。
f22k机群还未完成转向,雷达告警机发出了疯狂地鸣叫声。那是遭到火控雷达连续照射时才会发出的警报声,表明敌机地火控雷达以跟踪测距模式锁定了f22k战斗机,正在为导弹提供火控信息
机群迅速按照小队散开,可是战斗机的速度再快,也比导弹慢得多雷达告警机地嗡鸣声刚刚消失,导弹告警机响了起来。因为导弹主动雷达引导头发出的电磁波频率与机载火控雷达有所差别,所以两种告警机制地含义完全不同。导弹告警机还有被动红外紫外探测能力,能够发现导弹尾焰或者弹体与空气摩擦发出的辐射。
导弹告警机发出警报,意味导弹距离战机不到20千米对于飞行速度达到6马赫的sd16拦截导弹来说,飞行20千米不过是10来秒的事情。能否幸免于难,这10来秒非常关键。
24架f22k分成3批,采取了不同的规避方法。
迅速爬升,希望利用战斗机更加出色的持续爬升性能摆脱导弹攻击的1架f22k全都没能摆脱屁股后面的导弹,因为sd16采用了能够持续提供推力的脉冲冲压发动机,不像采用火箭发动机的导弹那样,在攻击末端完全靠惯性飞行。
加速逃逸的8架f22k也没能幸免于难,因为比起导弹,f22k的速度太慢了。
只有全速俯冲,一头钻进了下方南江河谷中的4架f22k中的前2架非常幸运的避开了杀来的sd16导弹,后面2架都没能逃脱。
f22k机群被击溃的时候,西朝鲜湾上空的12架j14a转向离开了战场。
整个交战过程中,第113战斗机大队第2中队的12架j14a战斗机一直依靠预警机与电子战飞机提供的目标信息前进,直到导弹进入末端攻击前才使用了火控雷达。为了能够发现100千米外的f22k,j14a的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采用了窄幅扫描模式。
j14a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在对空作战时有3种扫描模式。一是广域扫描模式,利用机械转动与电子扫描的方式对战机前半球水平180度、垂直120度范围内的空域进行探测;二是窄域扫描模式,雷达波束集中在前半球水平60度、垂直30度的范围内进行探测;三是窄幅扫描模式,雷达波束集中在前半球水平15度、垂直15度地范围内进行探测。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雷达波束越集中,单位面积内的电磁波能量密度越高,越能发现rcs面积较小的隐身目标。利用在东海战争中获得的f22j地残骸推测,j14a的火控雷达处于窄幅扫描模式的工作方式下,对f22k的探测距离不会低于150千米,跟踪与锁定距离不会低于120千米。这场战斗验证了,j14a火控雷达的性能。
12架j14a发射导弹后,转变飞行方向,与f22k机群保持大约100米地距离,直到导弹即将进入末段攻击前才用火控雷达照射f22k。12架j14a在没有被敌人发现的情况下,一举击落22架f22k
韩军战斗机不是输在性能上,而是输在综合作战能力上。
战斗并没结束,第113大队第1中队的12架j14a在此时进入攻击空域,分别向平康上空地e11与附近的3架e2d发动了攻击。
与第2中队的j14a不同,第1中队的j14a携带地是2“长矛”远程空空导弹
2采用的也是脉冲冲压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为4马赫,最大射程450千米;因为受到长度限制j14a弹舱的长度,所以没有配备火箭助推器,发射前载机的飞行速度必须达到18马赫以上,才能使导弹的脉冲冲压发动机启动。为了提高射程,2的弹体明显粗壮得多,因此配备了功率更大地主被动雷达引导头与红外紫外成相引导头,自主攻击距离由sd16的20千米提高到了40千米。更大地弹体与更大的载荷,让2能够携带更多地设备,获得更加出色的性能。
要想对付450千米外地敌机,中段引导极为重要。即便2全程以4马赫的速度飞行,在进入自主攻击阶段之前,目标都有可能飞行了数十千米,早就脱离了主被动雷达导引头的探测范围。因此2采用了惯性加复合指令中程制导方式,即可以由载机提供引导信息,也可以由其他携带了配套设备的飞机、甚至地面引导站提供引导信息。
j14a机群发射完导弹后就转向撤退了。引导工作由第321大队的kj22预警机负责。
韩国预警机根本不知道导弹正在逼近,更不知道即将大祸临头。
2弹进入自主攻击阶段前,kj22上的相控阵雷达迅速改变工作模式,集中照射韩国预警机。这就如同用手电筒照亮了黑暗中的物体一样,从韩国预警机上发射回来的雷达信号被处于被动工作模式的雷达导引头截获。同时kj22向j14a发射的24枚2导弹j14a的1个弹舱只能容纳1枚2发出了无线电指令,引导2导弹调整航向,向韩国预警机发起最后冲刺。
直到此时,韩国预警机仍然没有察觉到危险
当2导弹在距离预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