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夜间,驻扎在清州的韩军第5集团军发动了几次试探性进攻,均被快反773旅击退,或者是被来自海上与空中的火力打退。驻扎在天安北面平泽的韩军第3集团军的步兵师也发动了几次试探性进攻,结果与第5集团军的步兵一样,与快反773旅交火前就被突然而至的火力打击击溃。
到12日天亮,快反773旅已经在天安附近构建了南北纵深千米,东西宽50千米的防区。在这块面积超过2000平方千米的防区内,没有一道看得见的防线。所有防御部队都在各无形的防线上运动,利用侦察兵与无人侦察机、以及空军的kz19战场监视机提供的战术情报,快反773旅成为了火力支援部队的眼睛与耳朵。
如何才能在最大限度消灭敌有生力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降低伤亡
快反773旅的作战行动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第三次战役开始后的24小时之内,快反773旅仅有17名官兵阵亡、2人负伤,被其消灭的韩军超过5500人,阵亡交换比超过了320
因为快反部队在“咸州阻击战”中表现出了不亚于其他部队的顽强意志,所以共和国陆军没人说快反部队是“躲在炮火后面的胆小鬼”。在能够获得充足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拿战士的生命与鲜血作为战争的牺牲品
凌云霄的战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少壮派”军人的战争思想。战争的最终目的是击败敌人,不是与敌人拼勇气,更不是与敌人拼牺牲精神。能够减少伤亡,就得想方设法的减少伤亡
守住天安后,第三次战役的“布局”基本完成。东西两个战场上的韩军第3集团军与第4团军被77军与38军分割,部署在南面的韩军第5集团军无法北上支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打下汉城,实现第三次战役的第一个目的。
12日上午,裴承毅向各参战部队下达命令,第三次战役进入第二阶段。
此时,不再有人怀疑共和国陆军将打下汉城。
问题是,共和国陆军将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打下汉城,能否在第三次战役中歼灭总兵力超过100万的2个韩军集团军
卷七 半岛硝烟
第142章 特种炸弹
战争既是最残酷的斗争,又是最高深的学问。
不同层面的参与者,对战争有不同的解读。对战役指挥官来说,在战役策划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战术手段,由采用的战术估测战役进展、确定战役实施方法;到了战役实施阶段,则更加重视各种统筹数据,掌握战役进展情况、决定是否调整战役实施方法。
影响指挥决策的众多因素中,后勤保障与部队战斗力最为重要。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受后勤保障影,从第一次战役开始,每次战役的作战计划都几经调整,第三次战役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为了满足后勤保障需要,除了提前展开“济州岛战役”之外,还放弃了攻打开城的作战行动、将攻占仁川港作为战役的第一个重大目标。
打下仁川港后,新的问题出现了。
38军、39军、77军与5个中突击旅的作战消耗超过预期,特别是弹药的消耗速度远远超过战前预计。摆在裴承毅面前的问题是,在38军继续向南推进的情况下,39军要么在仁川港等待运输船队到达、要么调转枪口攻打开城,囤积在前线的作战物资无法支持39军攻打汉城;要想立即攻打汉城,不但38军要暂时停止进攻,还得调遣海军为39军提供火力支援,使77军失去主要支撑力量。
对裴承毅来说,选择并不难。攻城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虽然迟早都能打下汉城,那么晚一天攻打与早一天攻打的区别并不大。
部队战斗力对裴承毅地影响更大。几支参战部队地表现都让裴承感到“惊喜”。不管是38军地“大范围纵深突击”、还是39军地“重点穿插进攻”、以及77军地“大纵深快速突击”。都打出了各自地特点、打出了各军地威风。
问题是。官兵是肉长地。不是钢铁机器。如果让39军调头攻打开城。肯定会对攻打汉城地作战行动造成影响。此时。裴承毅需要决定是否让“预备队”上场。
12日傍晚。裴承毅与项铤辉通了电话。征求了总参谋长地意见。项铤辉的回答很简单,作为前线指挥官,裴承毅有权调动所有参战部队,无须在战术问题上请示总参谋部。
得到项铤辉的支持,问题就变得简单得多了。
12日夜间,裴承毅对战役部署做出重大调整。
之前围困开城的装突395旅与装突396旅、驻扎在金川的27军、驻扎在海州的61军在13日凌晨2点30分之前进攻开城。因为运输船队将在13日夜间到达仁川,攻打汉城的作战行动最迟于14上午开始,所以裴承毅将“开城攻防战”的时间限定为30小时。为了为进攻部队提供充足的火力支援,除了让空军与海航集中力量轰炸开城韩军阵地之外,裴承毅将除第0391旅、第0392与第0393旅炮兵旅的番号在军番号前面加0之外的,西部战场上的另外6个军直属炮兵旅全部投入进攻作战。6个炮兵旅,总共有1000余门大口径榴弹炮与400余门远程火箭炮。
因为海州港在61军的控制之中,早在第三次战役之前就承担了海运重任,所以炮兵并不缺少弹药物资。
炮火准备从12日23点30分开始,足足持续了3个小时
用如此猛烈的炮火为进攻部队开路,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作为南北对抗的最前线,开城一直是三八线上最重要的军事据点。被韩军占领之前,朝鲜用数十年将开城打造成了世界上最坚固的“军事要塞”。
早在参战之前,军情局就集中力量搜集与开城防御部署有关的消息。按照溃逃到共和国境内的朝鲜将领与高级军官透露的消息,开城建有“上中下立体防御体系”。最上面是各种建筑物,市区内的所有建筑物都按照军事标准建造,通过地下坑道连为一体,防御部队可以在地下坑道内迅速转移,利用坚固的建筑物对抗进攻部队。中间是错综复杂的道路交通体系,每个重要路口都设有路障或者壕堑,道路两旁设有狙击点与反坦克火力点,某些重要道路还预设了雷场,依靠道路两旁的建筑物,防御部队在市区内可以做到以一挡百。最下面是如同蜘蛛网般的立体地下坑道体系,仅市区内的坑道总长度就超过了150千米,除了四通八达的坑道之外,还有屯兵的地下军营、储备物资的地下仓库、积蓄饮用水的地下水库、甚至还有地下医院与地下电影院,依靠地下坑道不但可以驻扎10多万官兵,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