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德罗耶夫斯基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认为共和国有权发动侵略反击战。归根结底,俄罗斯希望日本惨败。原因很简单,北方四岛归属权一直没得到解决,俄罗斯与日本的关系时近时远。如果共和国战败,必将助长日本的侵略野心,从而威胁到北方四岛的安全。如果日本出兵攻占北方四岛,俄罗斯该怎么办
俄罗斯的这一态度,让王元庆松了口气。至少俄罗斯不会在战争期间给共和国制造太大的麻烦。
收获最小的肯定是正在布鲁塞尔“游走”的阎尚隆。
接到王元庆的指示后,阎尚隆立即以共和国外长的身份约见欧盟轮值主席西班牙首相塞巴斯蒂安,但是却吃了个闭门羹,塞巴斯蒂安以欧盟紧急事务为由,拒绝与阎尚隆进行正式会晤。随后阎尚隆由先后约见法国、德国、意大利与英国驻欧盟代表,希望能够通过欧盟四大国发挥点作用,最终只有德国代表与阎尚隆见面。会谈只持续了不到半个小时,德国代表就以公事为由下了“逐客令”。
欧盟的反应,让王元庆很是愤怒。虽然阎尚隆不是以共和国元首特使身份出访欧盟,但是作为共和国外长,阎尚隆有足够高的身份,欧盟却一点都不给共和国的面子。即便欧盟暂时没有在“日本战争”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不好与共和国进行正面接触,也不应该如此傲慢无礼。
收到顾卫民与宗应仁的消息后,王元庆让阎尚隆立即回国。欧盟不想谈,共和国也不愿意谈如果阎尚隆一直留在布鲁塞尔,反而让欧盟觉得共和国急于获得支持。
到此,几个主要国家与地区对待“日本战争”的态度已经明朗,共和国的处境算不上最糟糕,也算不上理想
卷八 百年积怨
第82章 借题发挥
与严峻的国际形势相比,共和国的国内情况给了王元庆很大的安慰。
24日傍晚,暂时总领国务院工作的叶致胜在吃晚饭的时候向王元庆递交了“国家战争动员初步总结报告”。
因为战争伤亡还不大,或者说还没有显现出来,所以战争动员主要集中在以军事工业为主的经济领域、以及以铁路为主的交通领域。
接到国家的战争动员令之后,国内3大军工集团立即着手提高产量。除了将工人的正常工作时间由平时的8小时延长到12小时之外,3大军工集团还通过反聘退休职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线效率、完善原料配给制度等等方式想方设法的提高产能。沈飞、成飞、西飞、上飞等飞机制造公司已经在24日完成生产调整,最快能在月底达到流水线最大设计产能;其他军工厂商也在积极行动,最迟的能在12月初完成生产调整。
提高产能的最问题不是原材料与配套工业,而是技术工人。
以战斗机生产线为例,和平时期,任何一条战斗机生产线的生产能力都在最大战时产能的十分之一左右,某些高价值先进战斗机生产线的产能甚至只有二十分之一,比如1条j14系列战斗机生产线的平时年产量不到100架、而最大战时产能肯定超过2000架。军工生产必须留有足够的冗余量以便在战争时期迅速提高产能。这一制度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往往出问题。
和平时期,军队在采购武器装备的时候,肯定会最大限度的压低采购价格。
各大军工厂为了拿到军队的订单,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即便某些以出口为主的武器装备,也需要控制成本,首先获得本国军队的订单,才有可能进入国际市场,得到其他国家的订单。当初,成飞的fc1型战斗机虽然性能并不差,价格也极为便宜,但是出口量却少得可怜,仅以合作生产等方式在巴基斯坦等几个穷国销售了不到300架。原因无二,正是因为共和国空军没有大批量采购fc1,让很多国家对这种廉价战斗机没有多少信心。比如阿根廷在共和国大笔采购军火的时候,成飞曾经竭力推荐fc1,阿根廷在综合权衡各种因素之后,还是选择了更加昂贵、但是共和国空军大批量装备的j10系列战斗机,只是象征性的购买了一批fc1。
这些情况决定了军工业的经营方式,为了降低成本,必须裁减人员。
和平时期,大部分军工企业只会保留足以维持生产线运转地技术工人。虽然共和国在半岛战争后出台相关法律。明确要求各大军工企业必须在和平时期保留一定冗余地技术工人。以便在战时迅速提高生产能力。但是在军工企业地集体反对下。这部法律最终仅要求军工企业保留15地人员冗余量。
战时多出15地技工人对提高产能地意义并不大。没有熟练地技术工人。再先进地生产线也无法正常运转。特别是在某些先进装备制造领域。技术工人地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先进制造设备。仍然以j14系列战斗机为例。虽然沈飞对生产线进行了改进。大量采用工业机器人与自动生产技术。但是包括喷涂隐身涂料、安装电子电路、调试电子设备等数十道重要工序仍然只有技术工人能够完成、或者需要技术工人进行检验与校验。
从头培养一名技术工人。哪怕是直接招聘工科大学生。也至少需要半年。半年后。恐怕战争已经结束了。或者战争最激烈地阶段已经过去了。
“各大厂商都在想办法在主要通过以老带新地方式培养技术工人。”叶致胜跟着王元庆干了10年。处理行政事务地能力不比宗应仁差。“简单地说。就是由反聘地退休工人带刚刚毕业地大学生。向其传授生产经验。将培训时间由六个月缩短到三个月。只是各大厂商仍然有很大地疑虑。”
“什么疑虑”王元庆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显得非常重视。
“下午的时候与三大集团、十几家厂商的负责人通了电话。”叶致胜拿起放在桌上的香烟,说道,“所有负责人都问了同样的问题,即战争会持续多久。”
“什么意思”王元庆皱起了眉头。
“各大厂商全力招聘技术工人,如果战争很快就结束,战后如何安排”叶致胜看了王元庆一眼,说道,“战后,国家肯定会对经济结构做出调整,降低军工产能,大力发展民生经济,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消除战争对国民生活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产能降下去,那么多的工人将无用武之地,企业是辞退、还是降低工人福利待遇如果到时候,国家出台法令限制国营军工企业,那么现在谁招的人越多,在战后的发展越困难。虽然国家一直在扶持军工企业,但是国内竞争机制已经形成。沈飞的老总就在抱怨,说我们采购的j15比j14多得多,把蛋糕分给了成飞,沈飞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如果沈飞现在不顾一切的扩大产能,今后肯定会被搞垮”
王元庆苦笑了一下,表示明白叶致胜的意思。
“解决办法不是没有,只是代价不小。”叶致胜抽了两口眼,观察了一下王元庆的神色变化,说道,“毫无疑问,各大集团都想借此机会扩大占有率,获得更多的军火订单,都不想因为盲目扩张而受到损失。虽然绝大部分军工企业都是国营,但是一碗水永远端不平,总有区别。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加快军工企业的重组合并速度,加大竞争力度,由此激发各大军火集团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