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92(2 / 2)

国策 闪烁 5816 字 2019-04-10

从第四次印巴战争开始,直到半岛战争,共和国往往在“被动”情况下参战,没有在战前定下明确的战略目标,甚至没有做好参战的准备工作。最终结果是,共和国付出了高昂的战争代价,赢得了“喝彩”,却没有赢得足够的利益。拿第四次印巴战争来说,如果共和国准备充足,藏南问题早就得到解决,不会继续拖上10多年。半岛战争也差不多,如果共和国早就有所准备,恐怕早就以更小的代价打垮日本了。

“日本战争”是第一场由共和国主动策划,积极实施的地区战争。

从战略策划阶段开始,以王元庆为首的共和国领导阶层就明确了战争的最终目的,也明确了达到目的的各阶段作战行动,花数年时间做好了准备工作,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胜利。开战后10多天,共和国就能在毫无悬念的情况下击败实力并不弱小,甚至比以前任何一个对手都要强大的日本,与共和国主动应战、提前准备、积极动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说在此之前的所有战争都在证明共和国的“战略防卫能力”,那么“日本战争”证明的就是共和国的“战略进攻能力”。

“防卫”与“进攻”的区别,正好体现了共和国国家战略的根本转变。

虽然在“防卫”与“防卫反击”中,共和国抓住所有机会扩大势力范围,建立起以自身为核心的战略防卫圈,极大限度的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但是只有积极主动的“进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共和国的处境,为中华民族争取到更加光明的未来,为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奠定基础。

共和国的战略转变,与美国的战略转变正好完全相反。

在此之前,一直是美国在给共和国制造麻烦,第四次印巴战争、中日东海战争、东南亚战争、半岛战争,都有美国“作祟”的因素,甚至可以说,美国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几场战争的基本面貌。”日本战争”则是共和国主动给美国制造“麻烦”,迫使美国参与了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让美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也许很多人都不明白,美国到底付出了什么代价

从“日本战争”之后的国际局势就能看出,美国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了共和国的战争支出。除了让共和国获得超级大国的地位之外,美国还失去了太平洋与印度洋上的霸权,眼睁睁的看着共和国把“触手”伸向之前由美国独霸的区域,被迫以最不情愿的方式应对共和国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受日本战后重建拖累,美国不得不转入全面战略防御阶段,在众多足以决定未来的重大问题上做出妥协与让步。别的不说,“日本战争”之后,法德意三国趁美国“衰落”,全面排挤投靠美国的英国,加快了欧盟政治一体化进程,为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欧洲奠定了基础。不到3年,不但法德意三国先后宣布退出“北约集团”,组建“欧洲共同安全联盟”、成立“欧洲联军”,包括荷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在内的10多个欧盟成员国也先后宣布退出“北约集团”,加入由法德意成立的“欧洲共同安全联盟”、派兵参加“欧洲联军”,最终将“欧洲共同安全联盟”与“欧洲联军”变成了由欧盟直接管辖的政治与军事组织,为欧盟完全实现军事与政治一体化,组建“欧洲国”打下了基础。

虽然这些都是看不见的“损失”,但是从长远意义上讲,美国必须为之“买单”。用句俗话来说,出来混,迟早得还。

共和国与美国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战争”的性质。

从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来看,“日本战争”绝对不是一场地区战争,而是一场“全球战争”。虽然参与的国家只有两个,但是让所有国家都受到了影响。

站在世界格局的角度看,“日本战争”最大的意义无非是拉开了“大国时代”的帷幕。

“大国时代”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地区化”。

共和国提出“技术换产品框架协议”后,美国与欧盟先后提出了类似的国际协议,力争在新一轮大国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保住传统势力范围。只是相对而言,共和国的“技术换产品框架协议”更有影响力。

有条件全面停火之前,共和国就与巴基斯坦、朝鲜、阿根廷、伊朗、叙利亚、越南等6个国家签署了“技术换产品双边协议”,在随后3年间,共和国主动扩大“协议”适用范围之后,泰国、缅甸、老挝、尼泊尔、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伊拉克、约旦、也门、苏丹、坦桑尼亚、尼日利亚、肯尼亚、利比亚、智利、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等20多个“无核国”先后与共和国基署了“技术换产品双边协议”。

2031年初,在征得巴基斯坦、朝鲜、伊朗、叙利亚、阿根廷等国的同意之后,共和国开始将“双边协议”转变为“多边协议”,并且在“多边协议”的基础上组建以共和国为核心的政治军事同盟组织。

共和国在积极扩大联盟范围,美国却遭遇了“同盟危机”。

虽然美国也在努力建立新的军事政治同盟组织,首先拉拢了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加勒比海及中美洲国家,但是在欧盟成员国的冲击下,由美国主导的“北约集团”已经名存实亡。

欧盟本身就是国家间联盟,政治军事一体化从根本上巩固了欧盟的联盟关系。

除此之外,俄罗斯也在“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基础上扩大势力范围,将之前脱离“独联体”的乌克兰与格鲁吉亚拉了回来,随后又拉拢波罗的海三国与中亚五国,积极打造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政治军事同盟组织。

由大国为核心的“地区化”已经不可避免。

虽然俄罗斯与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拥有显著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共和国与美国的全面对抗,也就是所谓的“中美冷战”无疑是最有代表牲的特征。

历史的发展永远无法改变。

数年前,还备受置疑的“中美冷战”终于从论点变成事实。

“地区化”无法使世界更加稳定,也不可能成为维护和平的有利因素,只能使世界更加动荡,使国家间冲突愈发频繁。

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势必有一个“痛苦”过程。

英国取代西班牙,世界为之动荡上百年;美国取代英国,爆发了两场世界大战,共和国取代美国,肯定不会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