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02(2 / 2)

国策 闪烁 5797 字 2019-04-10

因为“电磁回旋推进器”属于最尖端的航空推进技术,所以共和国一直没有将dw26b列入外贸清单。面对巴基斯坦这类传统友好国家的需求,共和国只承诺在qw26a的基础上研制外贸型号。

国外的人眼馋,共和国空军也眼馋。

因为dw26b具有很大的作战半径,而且主要任务与空军的多用途战斗机重台,所以空军早就提出,应该将dw26b编入空军的战斗序列,而不是由陆军掌握。

为了避免与空军发生争执,陆军对dw26b的编制与作战使用做出了严格限制。

在陆航中,dw26b以武装直升机的体系编制,配属给军一级的作战部队,仅在行政管理与后勤维护上由陆航统一负责。作战行动中,dw26b的主要任务也是伴随装甲部队发起进攻,为装甲部队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打击侧翼上的敌军、拓展正面宽度等,基本上都是战术类任务。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名前线指挥官会将dw26b当成武装直升机。

裴承毅也不例外,在他眼里,dw26b就是名副其实的攻击机。

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因为前线机场有限,空军的作战飞机无法向前部署,所以裴承毅不得不把能够部署在野战机场上,并且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dw26b当作j17a那样的多用途战斗机使用。

随着j17a摧毁了印度的指挥体系,dw26b的任务就是打垮印度的防空系统。

很难想像,dw26b能够完成如此高难度的作战任务。

战斗开始的时候,裴承毅的心里也没有多少把握。

虽然数次推演的结果都一样,dw26b能够有效的对付印度的防空系统,但是在战斗结果出来之前,谁也不敢说大话。

原因很简单,印度的防空系统并不差,至少没有差到可以任人宰割的地步。

第第四次印巴战争中尝到苦头后,印度格外重视防空系统的建设工作,甚至一度打算成立独立于空军的防空兵。虽然最终没有让防空兵脱离空军,但是在藏南冲突之前,印度的防空兵已经得到长足发展。藏南冲突中,印度的防空系统再次暴露出大量问题,为了尽快巩固国土防空系统,印度空军按照美国的建议,对国土防空系统进行全面调整,重点加强反导防空与近程防空能力。

看上去,印度防空兵的这一举措有点退步。

实际上,印度防空兵直到这个时候才算找准了发展方向。

在国土防空中,以往作为骨干力量的远程防空系统正逐步边缘化。原因很简单,各类对地攻击弹药的射程越来越远,即便远程防空系统的拦截距离由最初的数十千米提高到了数百千米,仍然难以对来袭的作战飞机构成威胁。防空系统要想适应未来战争,只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针对远程导弹的反导,二是针对弹药的末端拦截,两者之间的拦截任务将全部交给空军的制空战斗机。

反导系统对付的是远程弹道导弹,对战术战机没有多少威胁。

真正能够威胁到战术战机的正是末端拦截系统。

因为末端拦截系佳都是部署在车辆上的,可以在战场上迅速机动,所以用战术战斗机对付末端拦截系统的战术非常有限,风险也非常巨大。更重要的是,末端拦截系统主要对付的不是战斗机,而是各类对地攻击弹药,如果采用传统的反辐射攻击战术,攻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虽然有足够的情报证明,印度防空兵装备的末端拦截系统仍然基于传统武器,也就是以速射炮、近程防空导弹为主,而不是以能量武器为主,但是其拦截能力也不容忽视。首轮轰炸中,j17a投下的弹药有半数以上遭到拦截,如果不是裴承毅派出了更多的战机,发起饱和攻击,恐怕轰炸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

在对付末端拦截系统的战术行动中,饱和攻击的代价太大了。

印度防空兵总共装备了近百套末端拦截系统,如果用4架战斗机对付1套末端拦截系统,且摧毁概率在80左右,要想摧毁所有末端拦截系统,空军至少需要出动400架战术战斗机。在以往的战争中,这个问题还不是很突出,毕竟空军有足够的战斗机。问题是,此次战争中,可以利用的前线空军基地非常有限,如果用400架战术战斗机对付印度防空兵的末端拦截系统,其他的任务就得搁在一边。

裴承毅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动用陆航的dw26b。

作为“飞行坦克”,dw26b可以顶着末端拦截系统的炮火发起攻击。

换句话说,此轮战斗拼的就是dw26b的生存能力。

8点35分,dw26b机群刚刚进入印度领空,裴承毅就来到了战术指挥中心。

世界上没有打不坏的武器,也没有打不下来的战机。

8点37分,出现了开战后的第一个战损。

一架攻击西姆拉空军基地的dw26b在投弹的时候遭到至少3辆“陆军中士”30毫米自行高射炮的密集攻击,虽然高强度合金装甲挡住了所有射向关键部位的穿甲弹,但是机身次要部位严重受损,左侧推进器报废,在只剩下一台发动机的情况下,dw26b无法飞越帕米尔高原,只能前往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迫降。万幸的是,2名飞行员都安然无恙。

为了搞清楚损伤情况,找到dw26b的防御缺陷,陆航立即派出2架dz25c,前往克什米尔地区把飞行员与dw26b的残骸运回国内。裴承毅不得不调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