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24(2 / 2)

国策 闪烁 5940 字 2019-04-10

“蹇柄彪。”裴承毅看了眼副手,说道,“直到现在为止,66军都没做好进攻准备。按照蹇柄彪提供的最新情况,66军还要3天才能储备足够的作战物资。”

袁晨皓微微皱了下眉头,说道:“就算66军打不下斯利那加,影响也不是很大。”

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从总体战局上讲,攻打斯利那加的重要性不在守住拉合尔之下。只要66军打下了斯利那加,印军就得退守伯尼哈尔山口。换句话说,伯尼哈尔山口以南,再也没有适合防御的地点了。兵败如山倒,只要印军从斯利那加退却,几乎没有可能守住伯尼哈尔山口,蹇柄彪也不会让印军退守伯尼哈尔山口。66军有独立航空旅,在打下斯利那加之前,蹇柄彪就会以低空突击的方式占领伯尼哈尔山口,合围以北的印军,打开通往印度西北地区的大门。只要66军越过伯尼哈尔山口,印军在拉合尔方向上的进攻将不战而溃。”

袁晨皓猛的反应了过来,同时露出了非常佩服的神色。

“我们必须避免与印军在巴基斯坦境内打拉锯战,打得越惨,巴基斯坦损失越大。再说了,我军的作战物资也非常紧张,不容许我们与印军打消耗战。66军能否顺利打下斯利那加,攻占伯尼哈尔山口,关系到了西线战场上的局势。”裴承毅揉了揉额头,说道,“你马上联系空军,看看能不能在今天晚上多安排一次战术空运,能够多安排一次空投也行,必须尽一切努力为66军提供足够的作战物资,让蹇柄彪能在印军发起进攻之后二十四小时,也就是四日凌晨发起进攻。”

“我马上去安排,还有别的事情吗”

裴承毅摇了摇头,说道:“晚上你值班,战斗打响后,立即来叫我。”

袁晨皓没有多说什么,转身离开了裴承毅的办公室。

躺到沙发上之后,裴承毅一直没有睡着。

棋局已经布好,接下来就要看对手怎么布第一颗棋子了。

卷十 龙腾九天

第75章 地面战斗

8月4日凌晨4点30分,代号“烈火之神”的印军西钱反击战役打响。

从一开始,印军的反击就暴露出了准备不充足,或者说投入不充分的问题。装甲部队开始推进之前,印军炮兵按照标准程序进行了30分钟的炮火准备,重点炮击巴军防御阵地与前沿炮兵阵地,力图用突然炮火打击摧毁巴军的抵抗意志与主要反击力量,在战役开始后掌握主动权。

实际情况是,印军的炮火准备时间长,强度低,而且没有突然性可言。

虽然巴军仓促迎战,防御准备并不充分,但是在伊斯兰堡时间2点30分,也就是印军发动进攻前大约1小时30分,巴军收到了共和国前线指挥部的直接警告,随即下达了战备命令,一线防御部队在3点30分,也就是印军发动进攻前大约30分钟进入防御状态,部分防御部队还在印军进攻前进入防御阵地。最重要的是,拉合尔是巴基斯坦的军事重镇,军事价值在伊斯兰堡之上,是巴基斯坦防御强度最高的地区。经过数十年营建,拉合尔的防御设施非常完善,不但拥有内外三层防御圈,还建立了地下防御体系。按照共和国军事顾问给出的评价,除非进攻方得到拉合尔的防御部署地图,在战斗中大规模使用钻地弹药,不然任何军队都得在拉合尔的防御阵地上付出惨重代价。

密集的炮火准备不是没有效果,而是其强度必须达到一定水准才能产生作用。第四次印巴战争后,也就是巴基斯坦与共和国签署了全面合作条约之后,共和国派遣军事顾问对巴基斯坦的国防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评估,重点考察了拉吉尔。随后巴军按照共和国军事顾问提出的建议,对拉合尔的防御体系做了调整。按照共和国军事顾问设计的防御方式,印军要想突破拉合尔外围防线,正面炮兵部署密度必须达到每千米500门以上,以每门每分钟6发的速度投掷弹药,才能对防御阵地上的巴军形成压制效果。实际情况是,印军进行炮火准备时的炮兵部署密度只有每千米120门,每分钟单位宽度上的弹药投抵量不到600发、仅有所需的最低弹药投掷量的五分之一。如此强度的炮火准备,根本无法对防御阵地上的巴军构成威胁,更不可能形成覆盖打击效应。

严格说来,印军炮火准备的时间不算长。在具有比较性的半岛战争中,共和国陆军的炮火准备时间全都超过30分钟,有的时候甚至达到数个小时。关键问题是,印军炮兵的主力是射程相对较短的传统火炮,而不是电磁炮。在火炮射程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覆盖目的,必须将炮兵向前部署,从而增大了遭到对手反击的危险性。虽然巴军炮兵的主要装备也是传统火炮,但是基本上淘汰了射程在30千米以下的低倍径身管火炮,并且从共和国引进了一批射程在150千米以上的电磁炮。印军炮火准备开始后不久,巴军炮兵就进行了有效的火力反击。根据61军派出的无人侦察机、空军的预警机、以及远程无人侦察机搜集到的战场信息,在不到15分钟的炮战中,巴军炮兵至少摧毁了30多处印军炮兵阵地,摧毁印军火炮近500门,而巴军仅在炮战中损失了少量部署在前沿阵地附近,射程不到40千米的榴弹炮。

对印军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巴军防御部队没有多少装甲力量。

印军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投入的是二线部队与战略预备队,所以印军也没有多少装甲力量。

炮火准备结束,第一批越过印巴边境线的印军中,只有区区3个坦克营与5个装甲营。

在宽达50千米的突击正面上,仅仅投入3个坦克营与5个装甲营,简直是无法想像的事情。

按照最低要求,即便不考虑印军的空中劣势,装甲突击集群在发起正面进攻时,坦克密度都应该达到每千米30辆以上。实际上,印军进攻部队在正面战场上的坦克密度不到每千米3辆,算上协同作战的步兵战车,也不到每千米6辆,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装甲突击集群,也就不可能在突击作战中有效打击对方的防御体系。

印军能够依靠的,只有数量庞大的步兵。

虽然印军步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步兵,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步兵能够搭乘各类车辆,沿公路伴随装甲集群发起突击。问题是,印军二线部队与战略预备队的装甲力量并不充足,用来运载步兵的步兵战车与装甲运兵车的数量并不多,大部分步兵只能乘坐卡车开赴前线,到达战场后再徒步投入战斗,根本谈不上装甲保护与火力支援,也没有半点野战突击能力,离开公路线就变得举步维艰。

似乎早就摸清了印军的本质,巴军在进行炮火反击时,没有忘记炮击边境线附近的交通基础设施。随着印军越过边境线,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巴军在稳步撤退的同时,炸毁了沿途的所有桥粱与隧道,尽一切可能延缓印军的进军速度。

与前面的问题相比,印军的最大错误就是选错了进攻时间。

4点30分发起进攻,6点30分天亮,印军必须在2个小时内到达拉合尔郊外,不然就会遭到中巴空军与远程炮兵的全面打击。

虽然拉合尔城区距离印巴边境线不到30千米,而且基本没有什么天然障碍,对装甲部队来说,1个小时就能冲过去,但是印军进攻部队不是装甲部队,而且没有为夜间战斗做好充足准备,要想在2个小时内,准确的说是在1个小时30分钟内冲击30千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夜色也不是对印军完全不利。

随着印军越过边境线,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在敌我局势不明的情况下,不管是远程炮兵还是空军,都不敢贸然执行打击行动,也就无法有效阻止印军。换句话说,夜色成为了印军发起进攻的“保护色”。

实际情况也相差不大。

得知印军发动进攻后,裴承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赴巴作战的战术航空兵与陆军航空兵在5点45分之前出动,在6点30分左右到达战场,在确保摧毁了印军的机动防空系统之后,在目视情况下,或者在得到地面引导的情况下,轰炸印军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