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军情局在战前做出的估计,即便对印度实施全面战略封锁,阻止印度获得海外资源,凭惜本国的资源,特别是德干高原的矿产资源,印度仍然能够生产包括坦克、火炮、车辆、枪支、弹药在内的军事物资。如果印度的军事工业全速生产,能在1个月内生产250辆坦克、350辆战车、1200门火炮、2500门迫击炮、1800台车辆、50万支步枪、10万挺机枪、8万门自动榴弹发射器、以及大约50万吨各类弹药。
虽然这些武器装备的性能并不先进,但是足以对共和国军队构成威胁。
按照裴承毅拟定的作战计划,空军在开战夺取制空权之后,首要任务就是轰炸印度的军事工业设施,特别是枪支弹药工厂。由此可以看出,裴承毅最担心的是印军的武器装备流入民间,对战争后期的占领行动构成威胁。
正是如此,共和国空军才把大部分作战力量用于战略轰炸。
对印度来说,这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保住工厂尚且不易,工业搬迁更加困难。
更要命的是,随着共和国海军舰队进入印度洋,向德干高原搬迁工业基础设施的风险大大提高。
虽然共和国还没有宣布对印度实施战略封锁,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共和国海军舰队部署到位,共和国就将对印度实施战略封锁,并且让舰队承担起打击印度南部地区,也就是空军的战术航空兵难以到达的地区,与空军共同完成对印度的战略轰炸行动。按照共和国空军的打击方式,共和国海军的首要打击目标肯定是印度的工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军事工业基础设施。
德干高原不是避难所,反而有可能成为印度工厂的坟墓。
之前的战斗已经表明,共和国不但拥有威力强大的钻地武器,而且敢于在战斗中大规模使用钻地炸弹,甚至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共和国早已掌握了印度的工业分布情况,并且针对实际情况,开发出了用于轰炸那些藏在地下的印度工厂的特种弹药。
按照最保守估计,共和国海军舰队将在6日夜间部署到位。
如果不出所料,从此时开始,印度南部地区的工业基地就将遭到共和国海军航空兵的全面轰炸。因为印度海军已经丧失战斗力,逃到维沙卡帕特南的那些战舰不但无法与共和国舰队争夺制海权,甚至连出港作战都办不到。所以共和国海军很有可能调整战术,迫近印度本土,利用威力巨大的舰炮轰击岸上目标。
当年,共和国海军用同样的方式对付日本。
在鲁拉贾帕尼看来,如果无法夺回制空权与制海权,就算进行全面工业搬迁,并且顺利将重要工业设施转移到德干高原,结局都不会有所改变。
失去了工业支撑,动员再多的军事人员都不可能打赢战争。
对鲁拉贾帕尼来说,外界军事威胁甚至只算得上是次要问题,如何调解国内矛盾、稳定民心才是关键问题。
卷十 龙腾九天
第84章 渺茫的希望
真正让鲁拉贾帕尼最揪心的问题,是印度错综复杂的国内矛盾。
鲁拉贾帕尼上台执政的时候,印度刚刚经历了第四次印巴战争的惨败,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激励下,印度国内矛盾反而有所降低。随着鲁拉贾帕尼椎行“开放政策”,极力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改善关系,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公共福利、改变社会结构,印度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国内矛盾得到缓解。15年的努力,比不上4年的破坏。藏南冲突之后,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利益集团大举进军印度市场,与印度传统势力狼狈为奸,大肆打击新兴势力,压榨印度百姓,印度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再次成为了阻碍印度前进的头号问题。
战争爆发前,与权力勾结的高度垄断的市场化经营体制,成为了印度社会的毒瘤。
用部分还有点良心的西方经济学者、以及西方新闻媒体的话来说,在印度采取单一经贸政策、全面倒向西方国家集团之后,西方企业获得了惊人的利润、印度统治集团获得了巨额外汇、印度民族资本家获得了工厂,而印度平民只获得了糊口的收入。虽然这番话并不完全是贬义,但是深入分析就能发现,问题就出在印度的政治与社会结构上,最大受害者就是无权无钱的印度平民。
据不完全统计,2031年到2034年的4年间,西方企业在印度市场上获利超过10万亿美元,其中流出印度的资产高达25000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在此期间,印度总共吸引虐国际投资13000亿美元,外汇收入8700亿美元。也就是说,印度的实际收入是负数,并未从开放市场中获得任何好处。
与之相对立的是印度社会的贫富差距极端化。按照民间机构的调查结果,2030年,1的印度人控制27的社会财富,2034年达到68,战争爆发前,肯定超过70。
根据西方调查机构的估计,印度最大的500个家族,控制了40以上的社会财富。在掌握了国家权力的统治集团敛聚社会财富的同时,成千上万的平民跌入赤贫阶层。按照印度政府公布的调查数据,2034年,印度赤贫人口超过4亿,而国外机构的估计至少有9亿印度人生活在联合国公布的赤贫线以下,而在2030年,这个数宇只有21亿。换句话说,在1的印度人控制70以上的社会财富时,超过50的印度人只占有不到1的社会财富。如果不是印度有着隐忍的传统文化,如此悬殊的贫富差距早已引发社会动乱了。
即便在印度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