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点45分,第7712装甲突击营与第7718机械化步兵营突破了第51装甲师的阵地,开始向第41步兵师的主力阵地挺进。
不得不说,打有准备的步兵,比打没有准备的装甲兵难得多。
在第51装甲师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时候,第41步兵师的指挥官迅速下达了防御作战命令,让全师官兵就地构筑防御阵地。虽然印度步兵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修建战壕,但是依靠不弱的装甲力量,较为开阔的防御地带,印军步兵仍然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防御状态,做好了迎击装甲突击力量的准备工作。
印军的防御部署,并没逃过第771装甲突击旅战术侦察力量的监视。
在整个作战行动中,由第771装甲突击旅侦察营派出的侦察战车一直在前锋部队的前面行动,而无人侦察机则一直伴随前锋部队行动,随时为前锋部队提供战场信息,帮助前锋部队寻找敌人防线上的突破口。
7点50分,第7713装甲突击营与第7719机械化步兵营加入前锋部队。
攻打步兵防御阵地,必须扩大正面进攻宽度,使分散防御的步兵无法相互支援,也无法用反坦克兵器构成交叉打击火力,确保突击部队不遭到来自侧面的打击。
似乎觉得投入力度还不够,8点过,在前锋突破了第41步兵师的防线之后,第7714装甲突击营与第7715装甲突击营加入前锋部队,从主力突击部队的两侧向外扩张突破口,加大正面突击宽度。
打到8点30分左右,凌云霄才给第771装甲突击旅下达了撤退命令。
2个小时之内,第771装甲突击旅沿着伊拉姆河河岸,向南突击了大约50千米,派出去的侦察战车一度到达距离布尔尼亚仅40千米的地方。
在第771装甲突击旅转向撤退的时候,印军指挥官指望的增援部队并未到达。
也就在第51装甲师与第41步兵师遭受打击的时候,从阿拉里亚出发的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也遭到了打击。
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西部军团拿什么去支援南部军团
卷十 龙腾九天
第90章 诱敌深入
如果说吉申根杰南面的战斗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突击战,那么吉申根杰西面的战斗就是一场磨磨蹭蹭的诱敌战。
地理位置,阿拉里亚距离吉申根杰60千米,布尔尼亚距离吉申根杰90千米。在阿拉里亚距离吉申根杰更近的情况下,印军第一集团军没有把主力部署在阿拉里亚,而是选择从布尔尼亚出发,一是布尔尼亚有较为完善的后勤保障设施,二是从有一条从布尔尼亚直通吉申根杰的高等级公路。正是因为从阿拉里亚到吉申根杰没有直通公路,印军才把阿拉里亚定为助攻方向。
印军面临的问题,也是77军面临的问题。
安排战术计划的时候,凌云霄不得不考虑地理环境与交通情况对作战行动产生的影响川
第771装甲突击旅在南面打快速突击战的时候,第773装甲突击旅却在西面摆出了阵地战的架势。准确的说,利用伊拉姆河西面的2条支流,部署3道防线,在第一道防线与第二道防线之间,也就是在2条支流形成的三角形平原地带上歼灭冒进的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
战役开始前,凌云霄提前部署第773装甲突击旅的原因也在这里。
进攻的印军无法沿公路行动,防御的77军也无法沿公路部署。虽然77军早已实现轻型化,但是8月初正是南亚地区的雨季,天气条件对部队作战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了敌人。
别的不说,伊拉姆河就是摆在交战双方面前的一道天然障碍。
伊拉姆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向南注入恒河,是恒河下游较大的支流之一。与恒河的上百条由北向南流淌的支流一样,伊拉姆河的季节性变化很大,旱季时河面宽度不到100米、水深不到3米,雨季时则扩张到500米以上、水深超过5米。南亚地区的雨季从每年的6月上旬开始,持续到11月初,8月上旬是全年降雨高峰期。
伊拉姆河水位上涨、河面变宽对交战双方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对而言,第773装甲突击旅受到的影响更大。
作为“主军”,印度陆军早就摸清了恒河的脾气,知道在什么时候会发洪水,也知道涨水时的情况,早就做好了准备。比如印度陆军为每个主力师都配备了数套机械化桥粱,可以通过串接的方式,架设宽度达到150米的机械桥、或者宽度达到600米的浮桥,所有机械桥与浮桥都能供战斗重量超过60吨的主战坦克通行。与印军相比,77军的准备并不充分。工程营带来的桥粱设备,最多只能架设宽度为100米的机械桥,或者宽度为250米的浮桥。即便所有桥粱都能供主战坦克通过,却无法派上用场。值得庆幸的是,77军在实现轻型化之后,dz31a与db30a因为质量较低,所以在经过简单准备之后,就能浮渡宽度在2千米以下的河流。只有一些较重的装备,比如电磁炮系统、电力供应系统无法在没有桥梁或者渡轮的情况下通过河流。
很明显,凌云霄在西面采取固守战术,与基础条件有很大关系。
天亮前,第773装甲突击旅的先头部队、即第7731装甲突击营、第7732装甲突击营与第7737机械化步兵营率先度过伊拉姆河,在伊拉姆河西面的第二条支流东岸设置了前进防御阵地,随后将装甲主力放在北面,仅在防御阵地上部署了第7737机械化步兵营的2个步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