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就是,通往赖根杰的铁路线只能为吉申根杰方向上的作战部队提供保障,而要为南下的空中突击旅提供保障,并且尽快向南发起进攻,就得占领英吉利巴扎尔,打通前往巴哈兰布尔与纳伯德维普的地面通道,让地面部队尽快南下。
也就是说,在攻打英吉利巴扎尔的问题上,裴承毅首要考虑的不是后勤保障,而是整个战役行动。虽然获得孟加拉国的支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后勤保障压力,但是从整个战局看,攻打加尔各答,占领西孟加拉邦是围歼印军东部集团军群的关键,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尽快让聚集在吉申根杰的部队南下。即便从后勤保障的角度考虑,打下加尔各答才能打下坎宁港,而获得坎宁港,后勤保障运输线就能缩短上千千米,大大提高了后勤保障效率,也就提高了部队的作战效率。
确定了西面与东面的战术计划后,裴承毅与袁晨皓讨论了最重要的主攻方向上的战术计划。
虽然裴承毅把所有空降旅与空中突击旅都排了上去,但是印军东部集团军群有数十万兵力,而且会在战役开始后不久获得动员的数十万兵力,仅靠空中机动部队,根本无法歼灭如此多的印军,主力还是地面部队。
按照袁晨皓的故术安排,在必要的时候,必须像使用空中突击旅那样使用战略反应军的装甲突击旅。因为陆军主力野战军已经实现了轻型化,装甲突击旅的主战装备不比空降旅与空中突击旅的主战装备重多少,在降低防护标准之后,可以用战术运输机空运,即便不降低防护标准,也能用战略运输机空运。只要释放出空运力量,就能保证3到5个装甲突击旅在敌后作战。
裴承毅没有反对这一战术安排,如果让他来制订战术计划,他也会这么做。
当然,这也解决不了问题。
真正释放部队战斗力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在吉申根杰方向上发起全面进攻,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拉开进攻正面宽度,让聚集在吉申根杰、以及通过尼泊尔到印度的铁路线到达战场的地面部队能够迅速展开。
基本战术上,裴承毅与袁晨皓的意见一致,即采取多路突击的方式扩大进攻正面。
只是在具体任务安排上,两人产生了分歧。
裴承毅倾向于让77军打主力,毕竟77军是标准的战略反应军,快速突击能力无与伦比,战役初期的突击行动必须快,77军最适合。更重要的是,凌云霄在裴承毅面前没有一点脾气,指挥起来非常顺手。
袁晨皓则偏向出动54军,主要是54军是标准重装甲军,而战役初期必须突破印军第一集团军与第二集团军的多道防线,重装甲军的突击速度慢一些,突击强度却远远超过战略反应军,即便遇到印军顽强抵抗,也能有所斩获。
因为两人的意见僵持不下,所以只能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问题。
很显然,裴承毅非常欣赏这个合作不久的副手,不但给了袁晨皓足够的表演机会,还非常重视培养袁晨皓的独立判断与决策能力。
卷十 龙腾九天
第99章 火急火燎
尼泊尔与孟加拉国参战,对印度周边地区的另外2个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战争爆发前,除了巴基斯坦与不丹之外,印度周边4国尼泊尔、缅甸、孟加拉国与斯里兰卡以统一口径与共和国谈判,虽然4国的根本目的并不完全一致,尼泊尔希望解决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孟加拉国希望帮助印度境内的孟加拉族获得自治权,缅甸暗中支持印度东部地区的阿萨姆独立运动组织、斯里兰卡则想获得更多的海上利益,但是在基本问题上,4国的意见基本一致,即借助共和国的力量捍卫国家利益。按照最初的协议,4国在参战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即共和国在战场上获得决定性胜利后,向印度宣战。结果在缅甸与斯里兰卡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尼泊尔与孟加拉国率先向印度宣战,使缅甸与斯里兰卡面临两难选择。
如果紧随尼泊尔与孟加拉国向印度宣战,共和国很有可能趁此机会提高门槛。比如之前共和国只口头承诺在战后解决印度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以及印度国内的民族问题,并未与任何国家签署正式协议。随着尼泊尔与孟加拉国参战,缅甸与斯里兰卡参战的重要性已不明显,共和国能否兑现承诺,或者提出新的合作基础存在很大变数。如果继续保持中立,在共和国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缅甸与斯里兰卡再参战,意义将更加微弱。由此可见,缅甸与斯里兰卡并无选择余地。
只是可能出现的变数,让两国很是不甘。
10日上午,缅甸与斯里兰卡元首特使抵达北京。
与几天前尼泊尔与孟加拉国特使访京不同,两国特使不但没有掩饰行踪,反而在首都国际机场接受了记者采访,高调宣扬访京目的。
对此,王元庆并不感到意外。
让颜靖宇前往机场迎接两国特使之后,王元庆按照接待外国国家元首的标准,为两国元首特使举行了国宴。
如此高规格的接待标准,让两位元首尔使稍微安心了一点。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是缅甸与斯里兰卡唯一能依靠的盟友,即便共和国出尔反尔,缅甸与斯里兰卡要想维护国家利益,只能借助共和国的支持。两位特使在机场当着中外记者高调表态,无非是想通过媒体传达捍卫国家利益的信息,为接下来与王元庆面对面的谈判打下基础。
因为事关国家根本利益,所以即便面对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