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的意思是”
“总理阁下,38军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尼泊尔的本土安全,这是中国政府对尼泊尔政府的承诺。当初39军能够入印参战,前提条件是贵军无法对孟加拉国构成威胁,不然中国政府不会让裴承毅调动39军。守住博帕尔的最好办法不是增兵,而是设法牵制38军,让裴承毅无法随心所欲的使用这支主力重装甲军。”
鲁拉贾帕尼立即皱起了眉头,说道:“你的意思是,我们出兵攻打尼泊尔”
“毫无疑问,确实如此。”
鲁拉贾帕尼微微点了点头,没有急着开口。
攻打尼泊尔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冶问题。
虽然尼泊尔已经在中国的“怂恿”下对印宣战,但是打到这个时候,尼泊尔并没派兵参加作战行动,甚至没有派兵替中国军队镇守占领区,只是开放国土,让中国军队与作战物资过境进入印度。也就是说,尼泊尔没有以实际行动入侵印度。自从战火烧到印度境内,中国政府就以印度对周边国家构成威肋为由,让国际社会无从指责。当初,东部集团军群第一集团军的西部军团被中国军队击溃,部分溃散部队逃入尼泊尔境内,就让中国把尼泊尔拖下水,获得了好几条战略运输通道。如果印度再次出兵尼泊尔,而且是在尼泊尔没有采取实际战争行动的情况下出兵,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总理阁下,我非常明白你的顾虑,只是贵国绝对不能丢掉博帕尔。”
“难道没有别的解决办法了吗”
“很遗憾,我考虑了很久,都没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不是我看不起贵军,而是与中国相比,贵军的战斗力确实太差,而且裴承毅很快就会采取行动,不会给贵军向博帕尔增兵留下太多的时间。恕我直言,以贵军的战斗力,以及博帕尔附近的军力部署情况,即便贵军以最快的速度采取行动,也最多给38军制造一点麻烦,延迟博帕尔沦陷的时间而已。更重要的是,如果博帕尔战役拖上几天,等到中国军队的其他野战军休整完毕,攻打博帕尔的就不仅仅是38军,以裴承毅的指挥方式,他肯定会把其他部队派上来,直到打下博帕尔。”
“照你这么说,就乍拖住了38军,博帕尔还是会沦陷。”
“当然不是,有没有遭到38军攻击至关重要。如果贵军能有几天时间,就能完善博帕尔的防御体系,能够调遣更多的军队,甚至能够获得几个主力师。在防御体系完整,兵力充足,战斗力有所提升的情况下,就算裴承毅仍然有攻打博帕尔的意愿,也得三思。哪怕他出动军队攻打博帕尔,贵军也能在博帕尔完成计划在新德里完成的壮举,将博帕尔变成中国军人的墓地。”
鲁拉贾帕尼的眉头跳了几下,杜奇威最后一句话说到了关键点上。
“总理阁下,其实你也不必过虑,尼泊尔已经向贵国宣战,虽然贵国还没有向尼泊尔宣战,但是按照国际准则,贵国有权对处于敌对状态中的敌国发起反击。再说了,贵军可以控制越境作战规模,给尼泊尔制造战争降临的恐慌,让尼泊尔政府死死抓住38军,根本不需要投入多少兵力,对新德里防御战也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当然,这会牵制新德里东部地区的军队,问题是,即便贵军不主动进攻,等到东线决战结束,中国军队把主力转往西线,裴承毅肯定会让38军从尼泊尔出发,就像动用39军那样用38军攻打新德里。也就是说,贵军仍然得加强新德里东部地区的防御力度。”
“你确定能够拖住38军吗”
“毫无疑问。”
鲁拉贾帕尼微微沉思了一阵,说道:“你说得确实没错,不能丢掉博帕尔,至少不能在这个时候丢掉博帕尔,只是我需要仔细考虑一下。”
“总理阁下,越快做出决策,对贵国越有利,敌人不会因为我们犹豫而驻足不前。”
“总理阁下,将军说得没错。”史塔克一边说着,一边朝画面上的杜奇威看了一眼,“不管怎么样,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浪费时间。”
“我会尽快做出决定,也会尽快联系古吉拉德。”
“既然这样,有什么需要,阁下可以随时联系史塔克上校,我们会全力协助。”
见到鲁拉贾帕尼不再想谈这个问题,杜奇威结束了通话。史塔克收起通信仪,跟鲁拉贾帕尼告辞之后离开了总理府。
鲁拉贾帕尼不是不知道局势的紧迫性,也不是不清楚时间的宝贵性。
史塔克离开后,鲁拉贾帕尼立即给古吉拉德通了电话,要求陆军司令部立即派遣驻扎在印尼西部边境地区的军队向尼泊尔发起进攻。
不管怎么说,杜奇威与史塔克是外人,鲁拉贾帕尼不可能当着外人的面做出决策。
第142章 直接汇报
印军突然越过印尼边境,兵逼马亨德拉钠格,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收到确切消息后,裴承毅立马断定,决定攻打马亨德拉钠格的不是印军,而是远在地球另外一边的杜奇威。在裴承毅联系项铤辉,希望总参谋长想办法把38军从尼泊尔派过来的时候,印军没有攻打尼泊尔的意图,驻扎印尼西部边境地区的印军没有异常举动,短短数个小时之后,共和国政府还没来得及联系尼泊尔政府,调防命令还没有从总参谋部下达到38军,印军就越过边境线,炮轰马亨德拉钠格。如果是大举进攻,裴承毅也就认了,问题是进犯尼泊尔的印军只有1个步兵师。这么点兵力,根本不可能打下马亨德拉钠格,甚至对驻扎在附近的尼泊尔军队都没有多大威胁。
印军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攻打尼泊尔是假,牵制38军是真。
发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就没那么容易了。
裴承毅再次给项铤辉打电话的时候,收到的答复是让他立即返回总参谋部,准备向国家领导人汇报战争进展情况。
这让裴承毅多少觉得有点意外,不过他知道,需要汇报的不是战争进展情况。
按照规矩,裴承毅每天都会向总参谋部递交一份战斗报告,对战场局势与当天变化做概要说明。每个方向上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之后,前线指挥部还会向总参谋部与元首府递交一份战役总结报告,详细说明战役过程与战役得失。虽然战役总结报告不由裴承毅亲自起草,而是由东方闻率领的几名参谋负责,但是需要裴承毅过目与签名,才算得上是前线指挥部的正式报告。不管是项铤辉还是王元庆,都对战争进展情况了如指掌,不需要裴承毅千里迢迢赶回去当面做报告。
给袁晨皓交代了工作,裴承毅搭乘空军接待要员的专机离开了沃济拉巴德。
元首想知道的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即将发生的事情。
虽然王元庆并非军人只出身,甚至没有参军服役的经历赵润东是军人出身,纪佑国则在年轻的时候当过兵,但并不表示王元庆对军事一窍不通。作为政治家,对战略大方向的判断与把握能力不但不比军人差,还比军人出色得多。
裴承毅心里很明白,元首非常了解战争。
半岛战争后期,在包括赵润东在内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不应该越过三八线,更不应该帮助朝鲜完成统一的情况下,王元庆却坚决主张打到底,以统一朝鲜半岛为最终目的。当时连裴承毅都不太明白王元庆为什么要替朝鲜“谋福利”,在他看来,帮助朝鲜完成统一,等于让2000万朝鲜人统治4000万韩国人,承认了朝鲜政权的先进性。战后,裴承毅担心的事情并没发生,在重新建立的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朝鲜顺利实现民族统一,并没出现谁统治谁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朝鲜的金氏独裁政权在战争中一去不复返,而新生民主政权成为了共和国在周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