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20(2 / 2)

国策 闪烁 6075 字 2019-04-10

随着侦察部队发回消息,罗少鹏才心服口服。

希尔布尔的守军已经收到了纳尔莫达河防线被突破的消息,知道24军正在赶来,侦察部队到达的时候,守军已经进入防御阵地,等着24军送上门去。毫无疑问,24军的突击速度再快,也快不过前出执行侦察任务的侦察兵。也就是说,24军不可能像夺取纳尔莫达河公路大桥那样,兵不刃血的打下希尔布尔。

强攻希尔布尔不是问题,如果24军准备不足,很有可能在希尔布尔栽跟头。

要知道,希尔布尔南面就是达布蒂河。

当初,24军在宋河被印军拦了下来,就是因为突击速度过快,把负责架桥的工程部队甩在了后面,等工程部队赶到的时候,印军已经在河对岸修好了防御阵地。虽然工程部队准备不充分,没有考虑到雨季河面宽度增加带来的问题,对渡河作战产生了影响,但是24军盲目突击也是主因之一。罗少鹏再狂妄,也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痛。

裴承毅及时叫停,正是要让工程部队追上24军,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冷静下来后,罗少鹏也不得不承认,他比裴承毅差远了。作为战地指挥官,把握战场局势的能力还不如远在万里之外的前线总指挥,不管罗少鹏对裴承毅有多大的意见,他都得承认裴承毅的军事才华。

下午,工程部队追上来之后,24军才继续前进。

虽然布尔布尔的守军已经炸断了达布蒂河上的大桥,在防御阵地上严阵以待,摆出了背水一战的架势,但是24军有备而来,不是盲目突击。更重要的是,罗少鹏知道印军想给24军迎头痛击,而且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战斗开始的时候,突击部队只有1个营,遇到印军抵抗之后,立即撤了下去。随后罗少鹏陆续派了几个营上去,而且严格控制各个营到达的时间,让印军相信,24军并不知道希尔布尔的情况,是在快速行军中突然遭到抵抗。此举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印军老老实实的呆在防御阵地上,准备抗击24军的主力部队。24军的主力部队没有去希尔布尔,而是带着工程部队以越野行军的方式去了希尔布尔东面大约30千米处的达布蒂河北岸。让侦察部队以泅渡的方式过之后,罗少鹏让主力部队在两翼部署防线,然后让工程部队架桥。傍晚,第一座机械化浮桥通车,主力部队开始过河。随着第二座浮桥在2个小时后通车,主力部队过河的速度提高了一倍。

半夜,24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列达希尔布尔南面河对岸。

随着天色再次放亮,当印军发现24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渡过达布蒂河,彻底包围了希尔布尔之后,立即丧失了抵抗意志,向24军缴械投降。

可以说,这场从9月5日夜间到9月9日清晨的突击行动,充分展现了24军的突击能力,也充分证明了罗少鹏的战术才能。

也就在这个时候,裴承毅第二次干预前线战斗,让24军停止前进。

按照作战计划,24军也确实应该在这个时候停止前进,把突击任务交给27军。

问题是,在罗少鹏看来,24军的战斗力还很旺盛,就算不休息,也能坚持到9月10日之后,没有任何理由让24军停下来。只不过,与前一次不同,罗少鹏已经对裴承毅的军事才华有了直接了解,也就没有那么激烈反应。

裴承毅让24军停下来的理由很简单:突击打得太快了。

突击行动不是一口气冲到底,严格说来,突击行动不是战争目的,而是战争手段,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达不到目的,手段再好也没用。

裴承毅让24军突击的目的是什么

显然不是让24军去攻打苏拉特,因为以24军的实力,打不下苏拉特。

按照前线指挥部的部署,24军的突击目的是打通前往苏拉特的进攻路线。”进攻路线”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还得是一条能够为前线部队作战提供保障的交通线,而且是一条安全有保证的交通线。

一般情况下,运输能力更大的铁路线才是主要交通线。

问题就在这里,24军是沿着公路线突击的,根本没有控制铁路线。也就是说,到达希尔布尔的时候,24军没能打通从博帕尔通往希尔布尔的铁路线。

24军停下来后,裴承毅立即下达了新的命令,让罗少鹏集中兵力,占领贾尔防、普萨沃尔、布尔汉布尔、肯德瓦、赫尔达、伊塔尔希等城镇,打通从博帕尔前往达布蒂河南岸的铁路线。因为绝大部分目标都在达布蒂河与纳尔莫达河之间,所以24军不但得停下来,还得回头发起攻击。

以罗少鹏的身份,不可能不明白这条铁路线的重要性。

就算不为27军考虑,24军的主力部队要想在达布蒂河南岸站稳脚跟,肯定需要大量作战物资,而要运送足够多的作战物资,就得控制这条铁路线。

将第243机械化步兵旅留在达布菩河南岸后,罗少鹏亲率2个战斗旅向东突击,按照裴承毅的命令,沿着铁路线发起“逆向攻击”。

这个时候,裴承毅的注意力已经不在24军身上。

攻打新德里的行动已经开始,裴承毅得全力打好西面的战斗

第160章 不可模仿的将军

对西线战场上的3个野战军来说,受到的待遇肯定不公平。

按照原先的战争计划,东线决战之后,就该在西线发起以攻打新德里为主要目的的决战战役。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裴承毅也明确提到,西线决战时,66军、62军与61军是绝对主力,东线战场调来的野战军打辅攻。正是如此,3个军长才欢天喜地的带着部队去了西线战场。眼巴巴的等了一个月,不但3个军长发现希望成了泡影,就连3个军的官兵都认为前线总指挥忽悠了他们。

还好,调整后的战争计划中,攻打新德里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9月7日夜间,完成战前准备工作之后,3个军按时发起进攻。

与之前的战争计划一样,担任主攻的还是66军,61军与62军则负责牵制印军。与之前的战争计划不一样的是,进攻强度大大提高,由66军负责正面突破,61军与62军在牵制左翼印军的同时,还得寻找突破机会。也就是说,随着战局发展主攻很可能变成助攻、助攻也有可能变成主攻。到底谁打主攻,谁打助攻,得由表现决定。在61军与62军看来,这个安排很合理,东线决战已经证明,战略反应军的表现不比重装甲军差。在66军看来,这个安排却很不合理,因为66军的快速突击能力本来就不如61军与62军,正面突击难度也比侧翼突击大得多。

只不过,到底怎么打由裴承毅决定,不由3个军长决定。

这么安排,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王元庆只给了裴承毅1个月的时间,而且希望在20天内打下新德里。

从伯尼哈尔山口66军进攻出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