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拉贾帕尼与古吉拉德早就放出话来,印军将不惜代价的守卫新德里。也就是说,就算把新德里变成废墟,也不会让共和国军队顺利占领新德里。
真要这样,裴承毅肯定会放弃强攻新德里的想法。说白了,就算投入全部兵力,在新德里与上百万印军决战,最终打下了新德里,伤亡与损失都将超乎想像,从而使共和国军队失去攻占整个印度的机会。
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强攻新德里。
要想避免强攻新德里,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把守军引到城外,用更能发挥共和国陆军战斗力的野战歼灭印军有生力量,使印军丧失固守城区的能力;二是打击印军的信心,使印军丧失守卫新德里的斗志。
当然,不是选择哪个办法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利用这两种办法。
因为77军一直没有北上,所以原先在新德里南面的机动预备队已经转到西面,正在攻打由62军控制的拉杰格尔。按照裴承毅的估计,随着66军与61军在格尔纳尔站住脚,准备向新德里进军,机动预备队肯定会转向北上。
必须干掉机动预备队,因为这是新德里守军中战斗力最强的装甲部队。
按照袁晨皓的建议,最好是尽快让77军从占西北上,让印军犯错。按照他的判断,77军北上之后,印军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让机动预备队再次南下,迎战兵力更少的77军,再去对付强大得多的66军与61军;二是让机动预备队分兵行动,一部分在北面缠住66军与61军,另外一部分则南下对付77军。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能利用机动预备队频繁转移战线的机会将其打垮。
裴承毅没有采纳袁晨皓的建议,原因很简单,支援力量不够用。
打击运动中的敌人,最佳选择就是航空兵。而按照裴承毅的部署,战术航空兵、陆军航空兵与海军航空兵将集中力量支援苏拉特、赖布尔与维沙卡帕特南方向上的战斗,无法在新德里方向上投入太多力量。没有航空兵,仅靠几个军的炮兵,除了打击不够理想之外,还会对后勤保障造成更大的负担,特别是77军的后勤保障,肯定是个大问题。支援力量不到位,就只能用地面部队歼灭印军机动预备队。毫无疑问,这样的结果无法接受,因为攻打新德里的地面部队本来就不多。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没有让77军立即出动。
按照他的想法,首先让66军与61军把机动预备队引过去,然后利用66军与61军的3个炮兵旅打击机动预备队。因为北面的后勤补给工作由巴军负责,而巴军一直没有承担前线进攻重任,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到位,所以66军与61军的后勤保障问题还不严重,至少能够在短期内为炮兵提供足够的弹药。
19日傍晚,裴承毅联系了巴军总参谋长,要求巴军全力为66军与61军提供后勤保障。
完成这件事之后,裴承毅让东方闻联系了几家为共和国军队服务的巴基斯坦公司,询问在9月初订购的5000万份传单有没有印刷好。
得到满意答复之后,裴承毅立即安排了几十架运输机去运送传单。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吃过晚饭,裴承毅与袁晨皓回到战术指挥中心的时候,作战参谋就送来消息,之前攻打拉杰格尔的印军机动预备队已经转向北上,正在赶往格尔纳尔。
裴承毅没有急着下达进攻命令,让通信参谋留意军情局发来的情报。
什么时候打,不由裴承毅决定,而是由鲁拉贾帕尼决定。
此时,鲁拉贾帕尼正在战略指挥中心内与古吉拉德争辩。
两人已经吵了几个小时,只为了一件事,即鲁拉贾帕尼要不要离开即将被中国军队包围的新德里。
虽然鲁拉贾帕尼一再强调,他会跟新德里共存亡,但是古吉拉德坚决不答应,认为总理应该跟印度共存亡,丢掉新德里,不等于印度完蛋。
事实上,古吉拉德很清楚,鲁拉贾帕尼不会留下来,只不过需要一个台阶。
不是说陆军参谋长认为总理不该留下来,总理就不能留下来,而是必须有人顶替鲁拉贾帕尼,留下来与新德里共存亡。更重要的是,这个人要有一定的身份与地位,要能唤醒印度人的斗志。
费尔南德斯已经离开了新德里,政府高官也都离开了新德里。
有资格顶替鲁拉贾帕尼的只有古吉拉德。
直到古吉拉德发誓将战斗到最后一刻,鲁拉贾帕尼才没有继续坚持。临走前,鲁拉贾帕尼只给古吉拉德留下了一句话,守不住就撤往海得巴拉。
这句话等于没有说。
等到确定守不住新德里的时候,中国军队已经包围了新德里。除非古吉拉德变成穿山甲,不然别想逃出新德里。
不管怎么说,总理的这句话多少让古吉拉德宽慰了一些。
20点30分,鲁拉贾帕尼在卫队的保护下离开战略指挥中心,启程前往苏拉特。
大约半个小时后,裴承毅收到军情局的情报,确认鲁拉贾帕尼已经离开新德里,正在赶往苏拉特。
直到这个时候,裴承毅才向66军与61军下达了强攻新德里的命令。
21点30分,66军与61军发起进攻前的炮火准备开始。
虽然格尔纳尔距离新德里只有15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