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40(2 / 2)

国策 闪烁 5743 字 2019-04-10

如果说经济竞争也是战场,打击美元就是共和国在这个战场上的主要战术。

即便没有印度加入,以人民币为主要结算货币的经济体已经超过了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经济体,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当然,这是按照人口计算的。如果以经济总量计算,美元仍然占据头把交椅。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将印度纳入以人民币为主要结算货币的经济体,人民币就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结算货币。

这能带来多大的好处

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现在的美国就知道了。数十年来,美国能够称霸全球,主要靠的不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而是充当世界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的美元。通过操控美元汇率与美元市价,美国可以不动一枪一弹打垮任何一个竞争对手。冷战期间,为了打击苏联,美国就通过控制美元汇率,在苏联出售商品的时候,全力打压该商品的价格,在苏联进口商品的时候。全力提升该商品的价格,导致苏联在国际贸易中长期亏本经营。2008年底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说到底就是美国庞大的战争开支与国内超前消费导致资不抵债,不得不通过各种金融手段吹大美国的资本泡沫,导致次贷危机爆发,最终通过大量发行美元,让全世界为美国的经济买单。设想一下,如果美元不是全球贸易结算货币,不是其他国家持有的主要外汇,美国敢于大量发行货币,吹大资本泡沫吗,能够通过美元贬值,让其他国家为美国的麻烦买单吗

简单说,谁家的货币成为了主要结算货币,谁就掌握了金融铸币权。

这个权力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呢掌握了这个权力,等于获得了控制贸易的手段,从而通过贸易控制他国经济,用他国经济为自己服务。别的不说,在纪佑国上台之前,共和国的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相当于用价值2万亿美元的商品,换来了一大堆“白条”,如果美国政府不打算偿还这笔欠款。就可以想尽各种办法“耍赖”,比如让美元贬值、迫使人民币升值等等。

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国金融资本家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资本家,不是其玩弄金融的手段有多么高明,而是利用了美元的霸主地位。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最厉害的金融资本家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人,而在日不落帝国之前,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资本家不是英国人,而是荷兰人。

看清了美元的本质。就不难理解“全球化”背后的惊天阴谋了。

建立在自由贸易基础上的“全球化”,实质上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了确保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霸权地位,针对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落后国家设立的惊天阴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全球化”过程中,以金融为手段,打压其他国家的高科技产业,把世界分成三六九等,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根本不给弱小国家发展壮大的机会,更不会给共和国与俄罗斯这些能够对西方世界构成威胁的大国复兴崛起的机会。事实上,在共和国依靠“电力革命”打破西方国家在尖端技术上的垄断地位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与美国对立的欠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而在“全球化”之前,却有数个国家与地区进入发达国家地区的队伍。“全球化”是不是西方世界的阴谋,显而易见。

当然,真正的发达国家,在金融上肯定有发言权。

随着人民币逐渐获得主要结算货币的地位,共和国的金融资本家也登上了国际舞台。

当然,这些话题都扯远了。

战后重建开始之后,随着印度的国家基础设施逐渐恢复,以扩大内需、增强经济、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第二轮就业高潮就将到来。前提条件是,印度的民族企业家通过战后重建完成了原始积累,具备了更高阶段发展基础。

按照顾卫民的计划,从该阶段开始,印度将逐步恢复战前经济水平。

与战前一样,印度的经济主要面向出口,即出口导向性经济。与战前不一样的是,印度产品的主要出口对象不再是西方世界,而是以共和国为主的东方阵营。因为在印度民族企业家的原始积累阶段,共和国的金融资本家广泛介入,所以在印度经济走上自主发展道路的时候,政府要利用金融资本家,引导印度经济朝有利于共和国的方向发展。按照顾卫民的建议,不但要在国务院相关部门设立专门的机构,还应该尽量利用全体代表大会,在代表大会中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虽然顾卫民没有明说,但是其意图很明显。

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为金融资本家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要让立法能够对金融资本家提供支持。就得让金融资本家在立法机构内有发言权。

从根本上讲,扩大印度的就业范围,肯定不仅仅为了提高印度人的生活水平。

不可否认,扩大就业范围,印度人的生活质量肯定能够得套提高,毕竟1个家庭只有1个人参与劳动,收入不会高到哪里去,如果有2个人参与劳动,收入就能增加不少。而在印度战后经济恢复的初级阶段,肯定以基本工业为主,产业附加值不会高到哪里去,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也不会高到哪里去。要想提高印度工人家庭的生活质量,唯一的办法就是扩大就业范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当然,这么做的实质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共和国的问题。

对共和国来说,需要的就是印度的廉价商品。甚至可以说,这也正是王元庆积极策划印度战争的根本目的。共和国没有足够多的劳动力生产廉价商品,就算有,劳动力成本也将高得吓人,根本没有竞争力。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来看,共和国根本不可能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然纪佑国也不会用其毕生精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让共和国从低端产业国成为高端产业国了。

可以说,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印度的人力资源是王元庆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利用印度的人力资源,不但要从劳动力的角度看,还要从消费者的角度看。

17亿人口,绝对是个不能低估的市场。

哪怕印度只有10的中产阶层与富裕阶层,也意味着有1亿7000万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共和国生产的高端产品。如果这个数量增加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就是25,那就意味着有4亿2500万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共和国生产的高端产品。这个庞大的市场,足以为共和国提供上亿个就业岗位,每年创造数十万亿的产值。

正是如此,王元庆才坚决反对“奴役”印度,坚持由印度人决定印度的未来。

顾卫民提到的第三阶段,就是以促进印度的产业结构升级为主要目的,通过技术输出与产业转移,在印度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