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李存勋,王元庆才松了口气。
虽然没有与军情局长谈多久,但是王元庆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已经通过某种方式传达给了李存勋,军情局长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下午与顾卫民交流的时候,王元庆就知道,顾卫民已经看出了他的企图,并且一如既往的反对在这个时候加快政治改革的进程。
顾卫民为什么要反对
在王元庆看来,不是顾卫民认为改革速度过快,而是不想像赵润东那样,成为过渡型领导人。作为赵润东精心栽培的政治家,顾卫民不可能不清楚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也不可能不清楚建立政治体制的重要性。问题是,如果一切按照王元庆的安排前进,就算当上了国家元首,顾卫民也不可能取得比王元庆更大的成就,甚至摆脱不了王元庆的影响。五年、或者十年后,顾卫民将在毫无悬念的情况下离开元首府。如果过程相反,即政治改革最关键的阶段是在顾卫民的主持下完成的,就算顾卫民仍然不大可能超越王元庆,也不会生活在王元庆的阴影中,至少能够在离任前按照自己的意思安排接班人,从而对共和国的政治生活产生更加久远的影响。
也就是说,差别只是由谁来走出至关重要的一步。
王元庆确实斗争过,因为在他看来,在顾卫民能够完成政治改革的情况下与他争斗是纯粹的“利己行为”。王元庆在最后关头做出决策,不是他信不过顾卫民,而是直到这个时候,顾卫民身边都没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如此一来,王元庆不得不考虑一个更加恶劣的结果,那就是顾卫民为了消除王元庆的影响,会不会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仍然固执己见的排斥颜靖宇如果回答是肯定的,王元庆就不能做出丝毫让步,就算让顾卫民上台,也不能给顾卫民太大的实权。
政治斗争发展到这一步是王元庆不愿意看到的。
换个角度看,王元庆费尽毕生精力推进政治改革,正是为了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在共和国的领导人身上。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二十章 修宪
第十七届全体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第二天。全世界都知道王元庆在头一天正式提出辞职请求,也知道共和国最高权力机构搁置了该议题。因为没有相关的官方消息,所以关于王元庆主动辞职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不但让很多做梦都想得到独家新闻的记者如愿以偿,还让大部分共和国公民惶惶不安。
事情到这一步,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与王元庆再次连任有关的话题。
让外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天,王元庆就在全体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更有震撼力的提案。
2月23日,大会第二天,王元庆以中央组组长的身份正式提出了“宪法修正案”。
此举既异常突然,又早在外界的猜测之中。
早在10年前,也就是王元庆提出政治改革的时候,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就做出大胆预测,断言王元庆会在执政期间修正宪法,而且明确提到,政治改革要么因修宪成功而成功、要么因修宪失败而失败。
可以说,修宪并无悬念,区别只是在什么时候进行。
问题也在这里,10年来,在王元庆的积极推动下,共和国出台了很多法律法案。却没有像外界预测的那样,对宪法进行修改。因为10年间发生了很多更值得关注的事情,所以关于共和国修宪的事情也渐渐被人淡忘了。
当王元庆在全体代表大会上抛出“宪法修正案”的时候,突然性可想而知。
既然已经启动了修宪程序,那么具体内容就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了。
在共和国官方公布“宪法修正案”的具体内容之前,各大新闻媒体就对其主要内容做了大胆预测,共和国最大的内容网站甚至对“宪法修正案”的内容做了一次不太正规的“民意调查”,将这些年来民众最为关心、只有修宪才能落实的事务列举了出来,然后让民众投票选择。结果不用多说,民众最关心的正是“所有制”。
抛开民族因素,在奉行“政治”的国家中,政治上的最大差别就是“所有制”。
说直接一点,所谓的“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民意思潮”都无一例外的与“所有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虽然“所有制”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最关键的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可以说,从神话故事开始传诵的时候开始,土地就成为了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在有记载的数千年历史中,人类间的所有纷争都与土地有关。不管技术发展有多快,人类的生产生活最终多得依赖土地。
在共和国的“民意调查”中,民众最关心的就是土地所有制。
民众高度关心土地所有制,既是自身利益诉求的表现,又是新时代下共和国政治改革必须逾越的障碍。
20年前,绝大部分共和国公民都不会过多的讨论土地所有制问题。
站在20年前的立场上,既没有改革土地所有制的民意基础,又没有改革土地所有制的政治基础。换个角度就不难发现,纪佑国没有推行政治改革,而是把毕生精力放在了产业结构调整上,赵润东没有搞政治改革。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稳固周边局势上,不是两人没有搞政治改革的想法,而是时机不成熟,不具备搞政治改革的条件。也就是说,没有纪佑国与赵润东打下的基础,王元庆也无法推行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进行了10年,共和国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也许在外界看来,政治改革给共和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急剧膨胀的国家实力;别的不说,政治改革产生的影响让共和国的民族资本家迅速发展壮大;即便从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