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阿根廷海军不是已经干过一次了吗用3艘护航战舰、5艘运输船与2艘电动潜艇交换了英国海军的4艘攻击潜艇,哪怕代价太大了一点,从整个战局来看,阿根廷海军仍然拣了便宜。如果故伎重演,用第二支运输船队交换4艘、哪怕是3艘英国潜艇,结果对皇家海军都将极为不利。在高风险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航母的安全,至少需要2倍数量的潜艇。也就是说,英国特遣舰队至少需要4艘攻击潜艇,随着“复仇”号加入,需要6艘攻击潜艇,扣除掩护战略潜艇的2艘攻击潜艇,英国皇家海军仅有6艘攻击潜艇能够调动,任何损失都将削弱特遣舰队的反潜力量。
问题是,能够让阿根廷的运输船队抵达马岛吗
回答是否定的,不然英国皇家海军不会拦截第一支船队。
双方都不会退缩,意味着一场恶战即将爆发。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63章 想当将军
4月27日傍晚,n报道了来自可靠渠道的消息,阿根廷船队从马德普拉塔出发后并没向西南转向,也就是走靠近海岸线的近海航道,而是直接南下、直奔马岛。
一时之间,全世界的目光都转向了南大西洋。
阿根廷当局不是疯了,就是胸有成竹,不存在第三种可能。
毫无疑问,没有人相信前一种可能。
在报道阿根廷船队的消息时,n以“相关报道”的方式,宣称正在指挥阿军作战的不是阿根廷将领,而是来自共和国、在半岛战争与印度战争中率领共和国军队击败了美韩联军与印军的裴承毅陆军上将。虽然n的报道只有一句话,但是这句话足够吸引全世界的眼球。
裴承毅去了阿根廷不假,可是之前没有新闻媒体宣称是裴承毅在指挥阿根廷军队作战。
让人觉得奇怪的是,n在报道这条新闻后,没做太多评价。按照n的惯例,只要抓住了共和国的把柄,肯定会穷追猛打,没有新闻也要制造点新闻出来,如果n的报道属实,即裴承毅越俎代庖,以军事顾问之名行军事统帅之实,就算没有证据,拿共和国没有办法,也应该大做文章,让阿根廷当局下不了台。别的不说,搞了20年的国防现代化,每年花掉纳税人的几百亿税收,阿军竟然没有人能够指挥这场战争,需要请其他国家的将军代劳,阿根廷当局就得给民众一个合理的解释。
问题是,在其他新闻媒体棋目以待的时候,n并没穷追猛打。
局外人不明白,裴示毅不可能不明白。
说直接点,n在这个时候报道这条消息,只能说明美国与英国的情报机构都无法肯定是不是裴承毅在指挥阿军作战,因此想通过新闻媒体来试探阿根廷当局,从阿根廷当局的反应中判断真相。
根据这一情况,裴承毅当即就联系了塞隆,希望阿根廷能够稳住。
可以说,在西方斯闻媒体需要新闻、而且没有新闻都能制造新闻的情况下,阿根廷当局的最佳反应就不做出任何反应,用“冷处理”的方法对付n的挑衅,让西方新闻媒体自己去猜测。
当然,主战场不在舆论界,而是在南大西洋上。
与新闻媒体一样,进入27日夜间,裴承毅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南大西洋上。
为了确保及时准确的收到消息,裴承毅不但联通了军情局,还把华剑锋叫了回来。
此时,南大西洋的海面下,几艘潜艇正在进行悄无声息的较量。
主角不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快速”级攻击潜艇,也不是阿根廷海军的电动潜艇,而是刚刚抵达的“蝠鲼”号攻击潜艇。
在这艘水下排水量达到11642吨的庞然大物的指挥中心里面,肖靖波上校正目不转睛的看着战术屏幕上不断变化着的信息,在他周围,几名军官与士官各司其职,一面得心应手的控制着潜艇,一面耐心等待艇长下达命令。
其实,肖靖波并没考虑与英国潜艇交战的事情。
随着张雪峰在印度战争之后离开一线部队,按照刘海峰的安排,去南亚战区当了海军指挥官,肖靖波成了共和国海军的“头号艇长”。事实上,肖靖波也想“转行”,因为以他的年纪,再在一线部队呆下去,要么以上校艇长身份光荣退役,要么到战略潜艇上过几年安稳日子,不可能获得提拔。问题是,“转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晋升与提拔本身就僧多粥少,10个上校中才有1个能够成为准将。虽然以肖靖波的背景,依靠他父亲的影响,当个准将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从进入潜艇部队的那一天开始,肖靖波就没有打算依靠父亲的影响,不然也不会在潜艇部队一干就是20多年。
爬不上去,只能留下来。
其实,肖靖波没能像张雪峰那样去战区司令部任职,不是上面有意为难他,因为在印度战争结束后,林啸雷不但替海军争取到了足够多的晋升名额,还根据王元庆提出的第三次军事改革,对海军的人事安排做了调整,所有出色的年轻军官都获得了提拔,留给肖靖波的位置是太平洋战区海军指挥官。从某种其义上讲,太平洋战区的海军指挥官比南亚战区的海军指挥官吃香的多。林啸雷这么安排,与肖靖波的父亲有很大关系,因为在林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