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30(2 / 2)

国策 闪烁 5901 字 2019-04-10

在“蝠鲼”号进行的测试中,这个问题非常突出,因为主动攻击声纳的输出功率往往以千瓦计算,强度非常惊人,所以“主动噪音控制系统”对付不了主动攻击声纳发出的高强度次声波。

按照“蝠鲼”号在测试中总结出的经验,必须尽量避免进入敌艇正前方的主动声纳覆盖范围,如果无法避免,要么加速逃逸,要么关闭“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绝对不要在敌艇使用主动声纳的时候启动“主动噪音控制系统”。

问题是,潜艇在作战中遇到的强噪音源不止主动攻击声纳。

别的不说,鱼雷在近距离爆炸时,不但要产生极为猛烈的冲击波海水不可压缩,传递爆炸能量的效率远远超过空气,还会产生各种频率的高强度声波。在“蝠鲼”号进行的测试中早就证明,鱼雷爆炸对“主动噪音控制系统”产生的影响要比攻击声纳高得多,如果爆炸距离太近,甚至有可能烧毁整个系统。

毫无疑问,面对鱼雷爆炸产生的高强度声波,“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没有任何办法。

当然,这也开拓了海军的视野。

虽然在2035年底,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远远不如共和国,但是共和国海军未雨绸缪,考虑到美国也有能力研制出“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所以在“蝠鲼”号的海试项目中加入了针对“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的探测技术。

因为“主动噪音控制系统”能够干扰所有频段的声波,只要能够提高输出功率,甚至能够对付主动攻击声纳,所以任何被动探测设备都派不上用场。不得不说,共和国的工程师有那么股不认输的劲,在提出了好几种方案之后,就有几名年轻的科学家利用声波在介质中的散射原理,提出了用“爆破探测法”。原理很简单,就是用爆炸做声源,通过分析爆炸产生的声波在海水中传递、反射、折射等等现象确定目标方位的方法。

当然,按照工程学的一般原则,原理越简单、实现的难度越大。因为爆炸产生的声波没有规律,而声波在海水中传播会受到温度、盐度、海流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爆破探测法”实用化的前提条件仍然是性能超强的计算机。

毋庸置疑,“蝠鲼”号上的计算机在所有潜艇中都算得上一流。

进入2037年,“蝠鲼”号的一个主要测试功课就是验证“爆破探测法”的有效性,因为这是实现“无源探测”的有效手段。随着“无源雷达”逐步普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海军的水下探测技术也将进入“无源时代”虽然从长远来看,利用各种自然声波才是实现无源探测的根本,但是在最初阶段,肯定要找一些窍门,降低技术门槛。因为把探测目标所需的声波源放到了潜艇外面,所以“爆破探测法”就是这样的窍门。

前往印度洋参加联合演习的时候,“蝠鲼”号就测试了“爆破探测法”。

说来也简单,用潜艇上的被动声纳接收外界的噪音,然后由中央火控计算机对噪音进行全面分析,最终绘制出周围的水下态势图,再与之前搜集到的态势图对比,由两者的差别确定目标情况。

测试结果不是很理想,也不是很糟糕。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爆炸探测法”具有可操作性,缺少的只是更加灵敏的被动声纳与更加强大的中央计算机。

由此可见,当8条鱼雷在海里寻找目标的时候,“蝠鲼”号与x艇的处境都很糟糕。

2艘“亚特兰大”级以最快的速度逃命,4条650毫米重型鱼雷已经加速到75节,而之前以75节速度航行的2条533毫米重型鱼雷在失去了目标之后,也转向了2艘“亚特兰大”级攻击潜艇。

数分钟后,2条用来对付x艇的650毫米重型反潜鱼雷在没有找到目标之后,启动了自主寻的系统,把矛头对准了2艘“亚特兰大”级攻击潜艇。也就是说,2艘潜艇与8条鱼雷都在冲刺,发出的噪音非常巨大,已经让“蝠鲼”号的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有点吃不消了。

下令切断鱼雷导线之后,肖靖波让“蝠鲼”号上升到了120米处。

在噪音源极为复杂的情况下,深潜不是最佳的规避手段,特别是在水深较浅、且海底地形情况不明的海域,更不能轻易深潜。原因很简单,海底会反射声波,并且根据海底地形的具体情况,形成复杂的声波会聚区,在增强会聚区内,声波强度最多能增强1倍。对于需要避开高强度噪音源的“蝠鲼”号来讲,就得避免进入声波会聚区,也就得避免过分靠近海底。因为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本身就有测试声波强度的能力,所以可以根据测出的结果确定潜艇的航线。

问题是,在才刚刚开始。

肖靖波心里很清楚,8条鱼雷不可能一直追下去,迟早会击中美国潜艇。

只不过,肖靖波并没有感到担心。

鱼雷爆炸的时候,“蝠鲼”号必须关闭主动噪音控制系统。同样的,x艇要么主动关闭系统,要么让系统过载瘫痪。更重要的是,“蝠鲼”号上有不算完善的“爆炸探测系统”可以根据反射的爆炸声确定x艇的大致位置,至于x艇有没有同样的探测能力,肖靖波就不得而知了。只有一点可以确定,x艇不会比“蝠鲼”号好多少。

接下来10多分钟内,肖靖波一直在计算着鱼雷命中2艘“亚特兰大”级的时间。

20点34分,在鱼雷击中之前位于“蝠鲼”号左前方的那艘“亚特兰大”级攻击潜艇之前大约1分钟,肖靖波下令反向推进减速,在“蝠鲼”号的速度降低到8节左右的时候,他下达了关闭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的命令。8条重型反潜鱼雷相继爆炸,就像在海中投下了8枚照明弹一样。

在2艘“亚特兰大”级攻击潜艇相继被8条鱼雷炸得粉身碎骨的时候,“蝠鲼”号也凭借“爆炸探测系统”发现了2个可疑目标。

不得不说,“蝠鲼”号的处境确实很糟糕。

如果在北印度洋或者西太平洋,肖靖波有八成以上的把握发现还没有走远的x艇,可是在陌生的南大西洋上,“蝠鲼”号的数据库内没有精确的海底地形数据,也就无法对爆炸后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一下发现两个可疑目标,让肖靖波大吃一惊。

毫无疑问,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除了x艇之外,附近还有一艘美国潜艇,二是x艇抢先发现了“蝠鲼”号,并且向“蝠鲼”号发射了鱼雷。

因为“爆炸探测法”不具有持续性,要想得出可疑目标的航行数据,只能对前后几次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而“蝠鲼”号的火控计算机一直在计算被动声纳截获的信息,没有多余的计算能力,所以无法及时给出2个可疑目标的具体情况,也就无法确定那是2艘速度较慢的潜艇,还是1艘潜艇与1条高速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