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联合司令部还没有成立,而且伊朗与叙利亚当局都表示完全听从指挥,所以这个人事安排暂时还是李存勋的事情。
4月25日,也就是裴承毅选中了苏劲辉的第二天,李存勋就找到了他。
事实上,裴承毅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按照最合理的安排,肯定应该让袁晨皓去叙利亚,原因很简单,戈兰高地方向上的战斗肯定要比扎格罗斯山区内的战斗重要的多,甚至可以说,戈兰高地的最终归属,决定了中东战争的最终结局。虽然裴承毅并不怀疑苏劲辉的能力,特别是指挥装甲集团进攻攻坚作战的能力,但是从自我意愿上来讲,裴承毅并不希望把这个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十多年都没有上过战场的将军,而且是一个与他关系不太密切的将军。
问题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能按照裴承毅的个人意愿发展。
李存勋主动找上门来,摆明了就是要让裴承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说简单点,如果中东战争的结局对共和国非常不利,那么让袁晨皓去叙利亚,等于葬送了裴承毅最重要的搭档。
李存勋明白这一点,裴承毅也明白这一点。
两人没费多少口水,简短商议之后,裴承毅就做出了妥协,按照李存勋的意思,给袁晨皓打了电话。
组建联合司令部的事情不需要裴承毅操心,按照李存勋的安排,联合司令部就设在瓜达尔港,直接调用战区司令部的人马。事实上,战区司令部的主要职责就是在战争期间担任该方向上的最高指挥部,因此为联合司令部提供帮助,也是战区司令部的本职工作。与战区司令部相比,联合司令部的最大特点就是多了伊朗与叙利亚的联络军官,并且增设了两名副司令。
关键是前线指挥部,事实上,指挥作战的主要机构就是前线指挥部。
这件事情也没有让裴承毅操心,袁晨皓安排好了战区司令部的工作之后,就将赶往德黑兰,在伊朗当局的协助下选择一处较为合适的地点设置前线指挥部。因为共和国在伊朗没有军事基地,所以必须从长远考虑,在哪里设置前线指挥部,应该由总参谋部、或者军情局决定。裴承毅没有问李存勋,按照他的猜测,李存勋肯定早剩安排好了,而且地点应该在伊朗西部邻近伊拉克的某处综台型军事基地内。因为苏劲辉还没有返回总参谋部,而且在局势明朗之前,共和国不应该表现得过于积极,至少不应该让外界认为共和国想打仗,所以叙利亚那边的前线指挥部暂时由刘晓宾负责。万幸的是,叙利亚方向上的重点是戈兰高地,所以前线指挥部肯定得面向戈兰高地,变化的余地并不大。
两处前线指挥部的关键问题都是人员。
虽然没有详细询问,但是裴承毅相信,以李存勋的能耐,替两个前线指挥部召集几百名参谋不是什么难事。不管林啸雷多么厉害,只要李存勋还是军情局长,他就得给李存勋面子。
次日,裴承毅离开了北京。
按照李存勋的安排,战争计划由联合司令部制订,不应该交给袁晨皓负责,所以裴承毅必须得提前赶往瓜达尔港,着手制订战争计划。
飞机起飞前,李存勋派人送来了好几份资料。
因为离开军队好几年,加上第三次军事改革产生的影响,所以裴承毅需要花点时间了解共和国的军事力量。
事实上,重点就是第三次军事改革。
印度战争之后,当王元庆提出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消除了最后一个切身威胁之后,共和国将逐步削减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将更多的财力用在经济建设上。事实上,第三次军事改革的目的确实如此,问题是,减少军费开支绝对不是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唯一目的。
在提出改芦的时候,王元庆就提到,第三次军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军事力量转型。
说简单一点,就是全对新的战略目标建设新的军事力量。
众所周知,自从纪佑国发起第一次军事改革开始,除了维护国家安全的首要战略目的之外,共和国军事力量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地区,为创建以共和国为核心的国际同盟体系提供帮助。毋庸置疑,20多年来,共和国军队非常出色的完成了这两个任务。随着最后一个强敌倒下,除非共和国愿意通过战争彻底打败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不然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没有一个足够分量的国家能对共和国构成威胁。虽然有人认为,共和国与俄罗斯迟早会干上一场,但是俄罗斯是拥有大量核武器的准大国,共和国不可能像对付印度那样对付俄罗斯,因为俄罗斯幅员极为辽阔,所以共和国也不可能像对付日本那样对付俄罗斯。总的说来,就算共和国与俄罗斯的矛盾会愈发明显,只要美国仍然是世界霸主,共和国与俄罗斯就有和平共处的基础,在此之前,双方不大可能因为历史上的遗留问题而爆发战争。事实上,共和国在蒙古问题上一拖再拖,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不想与俄罗斯翻脸,更不希望在需要集中力量应付美国的时候分心对付北面的强邻。
受现实情况的影响,军事转型在所难免。
从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内容来看,削减陆军、增强空军、提高海军的地位、设立天军都算得上是军事转型的重头戏。落到实际上,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关注。别的不说,在大量裁减兵员的时候,共和国陆军最后一个实现了“全职业化”。准确的说,就是士官取代士兵,成为军队里的骨干力量。到2040年底,共和国陆军总兵力不到50万,除掉大约5万名军官之外,剩余的45万多名军人中,士官就有37万,其中只有11万是技术士官,其余的26万均是基层部队的士官。结合同样由第三次军事改革确定下来的军事动员机制,在共和国遇到战争威胁的时候,不需要进行国家动员,仅需要军队级别的动员,既动员预备役部队,就能在1个月之内将共和国陆军的规模扩大5倍以上。如果进行全国性质的战争动员,则能在3个月之内将陆军规模扩大10倍以上。虽然空军、海军与天军的动员能力远不如陆军,但是按照共和国国务院在2040年初公布的国防蓝皮书,在第三次军事改革完成之后,共和国的国防动员能力将提升2倍以上,即在3个月之内将军事力量由平时的140多万扩充到800万以上,由此可以算出,除陆军之外,其他军兵种能够在三个月之内将兵力增加2倍左右,动员能力非常惊人。
从上可以看出,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关键就是增强军队的动员能力。
事实上,要想在削减军队规模的情况下,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就得提高军队的动员能力。除此之外,还得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军事储备体制。
说简单点,就是国家的战略储备体系。
早在21世纪初,共和国就开始提高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建立了战略粮仓、战略油库等战略储备设施。南海战争后,共和国当局断定随着日本一步步的迈向有核国家行列,东亚地区的战争将在所难免,所以着手建立共和国的军事储备体系。可以说,半岛战争期间,共和国的装甲部队能够源源不断的开向战场,空军能够一直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与战前建立起来的军事储备地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由赵润东推行的第二次军事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建立军事储备体系。
与国家战略储备相比,军事储备体系更加复杂。
别的不说,因为军火都有时效性,且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不可能想储备粮食与石油那样,储备军事物资。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在和平时期大量采购军火,把部队用不了的军火储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