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早已证明,绝大部分时候,没有经过严格战斗训练的非战斗人员在使用手枪与冲锋枪等自卫武器的时候,根本不是战斗人员的对手,甚至连进行抵抗的机会都没有。对于占共和国陆军总兵力大约三分之二的非战斗人员来说,急需一种便于携带、射程适中、能够有效对付身穿战斗防护服的敌人的单兵自卫武器。
事实上,早在20世纪末,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提出了相似的装备发展概念。在21世纪初,比利时fn公司推出的90、以及德国hk公司推出的7均是比较出色的单兵自卫武器,而这两种单兵自卫武器在设计上取得成功、却没有能够大规模装备部队的关键原因只有一个:全新设计的子弹。
共和国陆军在提出研制单兵自卫武器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以往的枪弹。原因很简单,枪弹属于高消耗物资,即便在和平时期也会在训练中大量消耗,所以库存量非常巨大,如果改用全新的枪弹,必然导致系统成本居高不下。正是在这个要求的基础上,共和国陆军提出了仅用86亿元就能完成开发,并且采购30万套。项目启动后,几家提出采用新枪弹的设计方案首先出局,只有两家采用5。8毫米步枪弹的设计方案入围。问题是,采用步枪弹的单兵自卫武器存在严重的威力过剩问题,导致系统质量与尺寸超出设计指标,使其失去作为单兵自卫武器的基本要素。用当时负责该项目的陆军后勤装备司司长的话来说,如果单兵自卫武器就是一把小型突击步枪的话,那还不如直接采购突击步枪。第一轮竞标的直接结果是整个采购思路全部推倒重来,准许采用全新设计的枪弹。在第二轮竞标中,由中重集团旗下的“枪械与弹药公司”提交的“无壳弹方案”完美胜出,并且最终获得了总价值接近200亿元的系统研制与采购合同。按照合同约定,枪械与弹药公司不但要为陆军提供30多万套单兵自卫武器系统包括30万支枪械、5万套精确瞄准设备与15000千套夜视仪,其中后面两种设备主耍提供给一线战斗部队的侦察兵与特和部队,还要为陆军提供大约2亿发枪弹与配套的弹药设备包括1亿2000万发实弹、7200万发训练弹、以及180万个标准弹匣与60万个增强型弹匣。因为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免拆洗的基本要求,所以并不需要单独提供清洗设备如果有必要,可以单独采购。在向海外销售的时候,枪械与弹药公司就提供了配套的拆洗工具。
不可否认,基于无壳弹技术的新型单兵自卫武器足够先进。
虽然其单价高达7万除掉配套装备与弹药费用,实际采购价格不到3万元,是同时代突击步枪的2倍,但是作为一种在共和国陆军中的装备规模超过了突击步枪、将是数十万非一线战斗人员主要武器的作战装备,单兵自卫武器系统的研制与生产都算得上圆满。比较遗憾的是,出于成本考虑,在竞标阶段,共和国陆军就排除了由中航集团旗下的“未来武器系统公司”提出的基于能量武器系统的电磁枪。
事实上,受采购单兵自卫武器系统影响,早在印度战争爆发前就立项,打算在印度战争结束后进行定型测试,然后批量采购的单兵电磁武器系统不得不提前下马,所有研究成果转为技术储备。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导致单兵电磁武器系统下马的关键原因是技术,但是资金的问题也同样严重。说简单点,如果有足够的投入,肯定能在数年内突破最关键的几项技术,使包括单兵电磁武器在内的“单兵全电能作战系统”得到个面推广,从而使共和国陆军的步兵战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问题是,印度战争之后,共和国陆军没有足够多的经费。
要知道,别说单价数百万的“单兵全电能作战系统”,就算是“单兵电磁武器系统”的预计采购价格都在50万以上,而按照军事项目的一贯作风,到实际采购的时候,价格很有可能增长1倍以上,超过100万,即便装备7万一线作战部队中的大约4万名步兵,整个采购费用也高达400亿,算上研制与配套设备,系统总投入肯定在千亿以上。毋庸置疑,这样的计划肯定不会得到支持。
事实上,砍掉该计划的就是裴承毅。
他在装备办公室工作的时候,就把陆军的单兵电磁武器系统列入了“最为好高鹜远的装备发展计划”名单,并且在2036年底就终结了该计划。
可以说,单兵武器系统就是整个陆军装备系统的缩影。
主战坦克方面,早在印度战争爆发前,也就是dz31a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时候,陆军就启动了后继研究项目,即开发一种性能完全超过dz31a、面向21世纪50年代的先进地面主战平台。因为在研制dz31a与db30a的时候,陆军尝试了通用平台这两种地面主战装备的底盘有40的通用性,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果,所以启动“未来地面主战平台”的时候,陆军将通用性放在了首位,要求在同样的底盘上,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发展出包括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空降战车在内的各种主战装备,后来随着陆战队加入了该项日,还被要求具备改进成两栖战车的能力。
豪无疑问,这么多的要求,使“未来地面主战平台”的起点非常高,导致研制工作进展迟缓。印度战争结束时,该项目仍然处于理论研制阶段,别说解决主要技术难题,就连有多少技术难题都没有搞清楚。毋庸置疑,这样的装备项目不可能生存下来,被裴承毅毫不犹豫的归入了好高鹜远之列。
作为补偿,陆军只能在仍然非常先进衡dz31a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事实上,早在印度战争爆发前,陆军就开始改进dz31a,准确的说,是针对dz31a在装备部队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求厂家进行小范围修改,并且将修改后的dz31a命名为dz31b。因为改动并不大,很难加以区分,已经装备的dz31a也陆续在部队里进行了类似的改动,所以除了装备编号之外,陆军没有使用dz31b这个代号。如此一来,在继续改进dz31a的时候,陆军使用了c这个编号。
与dz31a相比,dz31c主要增强了战略机动能力。因为陆军改革的重点就是提高战略机动能力,具备到几千千米外的地方战胜任何一个敌人的能力,所以包括主战坦克在内的所有主战平台都要求具备足够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改进方案也不复杂,即提高作战平台的模块化程度。按照作战需要,dz31c不但能够非常灵活的配备防护装甲总共分成了5个级别,最高配制时,能够抵御所有已经装备部队、以及正在研制的反装甲武器,只是机动性能将大大降低,还可以更换战斗模块与动力模块。因为采用了全电驱动,所以dz31c甚至可以更换行走模块。用负责该项目的总工程师的话来说,必要的时候,dz31c的乘员可以在8个小时内将其变成一辆轮式坦克。当然,实际使用中,坦克兵请愿让拖车载着主战坦克前进,也不会把履带换成轮胎。陆军在改进dz31c的时候提出更换行走机构,多半是为了炒作概念,逼迫对手在全电动化上下更大的功夫,从而防止对手在其他方面,比如防护与火力上取得重大突破。
主战坦克如此,步兵战车也是如此。
在db30a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db30ddb30b是一个不成熟的项目,db30c则是针对出口而专门开发的项目的最大特点是提高通用性,大量采用dz31c的成熟技术,增强了通用能力。正是如此,db30d除了具备运载一个步兵班的能力之外,其他方面与主战坦克的区别并不大。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在12个小时内拆掉载员舱,将db30d变成一辆货真价实的主战坦克。
让陆军始料未及的是,因为db30d过于成功,导致dz31c产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更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在db30d的基础上开发而来的db30e在短短3年之内就在11个国家获得了超过3000辆的订单,其中接近一半是“主战坦克型号”。也就是说,对这些财力有限、军队规模有限的共和国盟国或者友好国家来说,在不可能为陆军采购太多的主战装备的情况下,一种能够同时扮演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角色的主战平台,哪怕因为通用性导致部分重要性能有所降低,也是最为理想的选择。因为db30e大量出口到2041年初,由步兵战车发展而来的14种变型车总共获得了23个国家的6600辆订单与3400辆意向订单,按照外界估计,在未来20年间,db30e及其后继型号的出口总量很有可能突破3万辆,成为21世纪最为畅销的地面主战装备,所以dz31c的出口型号、即dz31d的业绩非常不理想。万幸的是,dz31系列与db30系列由同一家公司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