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31(2 / 2)

国策 闪烁 5704 字 2019-04-10

虽然从理论上讲,“空中母舰”肯定会出现,而且不会等太久,但是在制造成本是航母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情况下,就算担任总参谋长的不是前海军司令,这样的计划也不可能变成现实。

搞不成“空中母舰”,空军只能回到老路上来。

这就是在2039年底首飞的y18运输机y17是战术运输机的编号,因为战术运输机发展计划交给了陆军航空兵,所以该项目被取消了。

作为一种全面取代y16的大型运输机,y18采用了非常多的先进技术,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螺旋电磁推进系统”。这种全电力推进系统最初是为x18项目研制的,并且计划用在今后的空天战斗机上。因为推进系统是所有空中平台的核心,一种全新的推进系统的开发难度远远超过了一种全新的战斗机,所以国防部没有取消该推进项目,而是将其融入了运输机的开发项目。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运输机上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这也是共和国空军的传统。

要知道,第一架全电动飞机就是空军的y14。

得益于最先进的推进技术,y18的性能极为先进。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在采用常规方式起飞的时候,最大运载能力为120吨相当于4辆标准战斗状态下的dz31c主战坦克,并且能够飞行4500千米,将运载质量降低到60吨是时候,最大续航力超过8000千米保留继续飞行15分钟的电能;在采用垂直方式起飞的时候,最大运载能力为60吨,并且具有3000千米的续航力;如果进行一次空中充电,则具有全球抵达能力;在最大载重的情况下,最大巡航速度为每小时1150千米。

由此可见,虽然y18没有像dz25e那样,采用大量新概念,比如模块化灵活配制的货舱,使其很多性能受到了限制,比如仍然是亚音速运输机,不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但是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今后进行升级改造,预留了改进空间,并且尽量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原理,比如推进系统的改进潜力就接近100,还可以通过更换更高级别的复合蓄电池,获得更大的续航力。

总的说来,y18绝对是一种划时代的运输机。

问题是,这种非常先进的运输机仅仅只有4架。在7月1日之前,空军最多还能再得到4架。

显然,8架运输机的意义并不明显。

在共和国空军中,y16仍然是主力。虽然y14与y15都已退役,并且赠送或者出售给了友好国家,但是得益于与陆航的“交易”,空军得以保留全部y16,并且以新制造的方式获得了数十架y16c,而不是在y16a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也就是说,到2041年初,空军的y16机群规模超过了200架,是世界上能力最强的运输机部队。

如此强大的空运能力,绝对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43章 大家当

虽然在所有人眼中,随着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海军如日中天,必定风光一时,但是实际情况远没有表现得那么理想。

不可否认,从2038年财年度开始,海军在国防预算中所占比重一直在提高。

到2040财年度,海军军费已经占到国防预算的19,比排第二位的天军多出了2个百分点。千万别小看这点差距,对于高达11万亿元的军费开支2040财年的中央财政预算为42万亿元,是2039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2,军费开支占中央财政预算的2619、为国民生产总值的315,虽然高于25的全球平均水平,但是与美国的42、欧盟的35、以及俄罗斯的33相比,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来说,19相当于21000亿元,2个百分点则相当于2200多亿元。对于需要勤俭持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各军兵种而言,2200亿绝对不是笔小钱,要知道,2040财年度,40万海军将士的津贴总额才3600亿元,算上各种福利,也不到6000亿元。

问题是,海军本来就是“高投入”军种。

更重要的是,海军建设具有很长的周期,一个项目启动之后,往往要在10年、甚至更长的期限内保持较高的投入。拿象征海军实力的航母来说,在建造了“共和国”号、“华夏”级与“北京“级等3级7艘航母之后,共和国的3家大型造船厂属于北方重工集团的大连造船厂、由中重集团控股的江南造船厂、被中国重装备集团收购的湛江造船厂掌握了设计与建造大型航母的关键技术;按照正常发展规律,除非某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不然从第四种航母开始,就应该批量建造,并且陆续取代“华夏”级与“北京”级“共和国”号已经在印度战争后退役;如此一来,在未来20到30年内“北京”级的设计寿命为30年,如果不进行延寿改进,将在2065年前陆续退役,必须保证每2到3年建造一艘;按照每支航母战斗群花费7500亿元计算按照2040年的币值计算,1艘10万吨级的超级航母需要投入1800亿,组建战斗群所需的1艘防空巡洋舰、2艘防空驱逐舰、2艘多用途驱逐舰与1艘攻击潜艇至少需要2400亿,组建1个航空联队的24架重型制空战斗机、48架轻型多用途战斗机、4架舰载预警机、6架反潜巡逻机、2架舰载运输机总共需要3000亿,为战斗群的1万多名官兵提供基本生活设施需要300亿,相当于每年投入2500到3750亿元;因为航母的全寿使用费用是建造费用的1到2倍由是否延长服役期限决定,所以维持一支拥有6到10支航母战斗群的庞大舰队,每年需要投入大约5000亿元维护成本;由此可见,光是花在舰队装备采购与维护上的费用就在8000亿左右;共和国海军在2040年的军费只有2万亿出头,相当于40的预算花在了舰队上,舰队之外的其他作战部队还需要大约5000亿的投入,军人人事投入在6000亿左右;很明显,海军的经费非常紧张,如果持续10年、甚至30年,恐怕谁也不能保证海军能够正常发展。

作为海军司令出身的林啸雷,不可能不知道预算上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受高投入影响,海军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受伤最严重,王元庆坚持让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算得上是对海军的无形补偿吧。

问题是,预算决策权并不在总参谋长的手上。

虽然按照共和国的实际国情,总参谋长在预算上有很大的发言权,某些时候甚至能够超越国防部长,决定军费开支。比如在彭茂邦时代,国防部只有军费审批权,军费到底怎么用是由总参谋部说了算。

在王元庆执政期间,情况也差不多,担任国防部长的叶致胜只负责审批军费,具体使用由项铤辉决定。但是到了顾卫民执政的时候,特别是在顾卫民希望将国防部变成根据地的情况下,军费预算的大权再次回到了国防部,林啸雷最多只能为海军争取更多的预算,而无法决定军费的具体分配方式。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林啸雷采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

不得不说,作为总参谋长,林啸雷至少在信息上享受到了特权。

因为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