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此,在安排联合司的人员时,裴承毅基本上没有考虑其他国家的参谋。
数日之内,裴承毅就给杨少勇、胡荆史、龙宏恩与杜俊勇天军上校,专门负责战略情报与战区通信工作安排了工作,并且由4位上校军官带头,加上来自四大军种与两大独立兵种的17名少校级高级参谋组成了“联合参谋会”,为了便于指挥,裴承毅安排东方闻担任了该参谋会的“会长”,也就是说,裴承毅下达的作战指令都将通过参谋会下达给前线作战部队。说得再明确一点,这个由22名高级参谋组成的参谋会才是联合司令部里最有实权的机构,怀志刚、贾宝国、粱国翔与卢定宇等4名中将只是出来镇镇场子,免得让伊朗、叙利亚与伊拉克的将军认为接受校官指挥是奇耻大辱。
从这一系列的安排中也能看得出来,裴承毅正在培养“嫡系军官”。
虽然袁晨皓能够成名,与裴承毅的栽培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裴承毅在印度战争前坚持为前线指挥部设一名副司令,恐怕袁晨皓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袁晨皓并非裴承毅的嫡系军官,在他认识裴承毅之前,已经是总参谋部的高级参谋,而且得到了项铤辉的信任与重用。由此可见,因为同样是由项铤辉提拔的,所以袁晨皓与裴承毅是朋友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
站在裴承毅的立场上,不管他今后想干什么,都得培养一批嫡系军官。
东方闻上了年纪,而且是文职出身,就算能够晋升为将领,也只有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裴承毅的工作、乃至日常生活都需要一个对他了如指掌的秘书,而东方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如此一来,裴承毅就得另外栽培几名有发展潜力的高级军官,而杨少勇、胡荆安与龙宏恩等人肯定是最佳选择。事实上,按照共和国军队的晋升体系,这场战争结束后,三位上校至少都会晋升为准将,如果表现突出,还有可能像当年的袁晨皓,越级晋升为少将,从而成为有影响力的将领。
当然,除了参谋军官,裴承毅还得与另外一批军人搞好关系。
5月21日,裴承毅在联合司令部召开了网络视频会议,参会人员中,除了怀志刚、粱国翔、贾宝国、卢定宇等四名中将之外,还有凌云霄中将、罗少鹏中将、李继先中将、杜子歧中将、江晚承中将、蹇柄彪中将、商雪韵中将、王学平中将、傅卫民中将与李东石中将等10名战斗单位的指挥官,以及海军司令华剑锋、空军司令雷靖鸣、天军司令齐鸿飞、陆战队司令汤成龙、南亚战区舰队司令张雪峰少将、南亚战区航空兵司令梅乐驰少将、南亚战区陆战队司令刘锐少将。
显然,这是一次高级将领会议。
按照军情局的安排,除了跟随袁晨皓前往伊朗组建东线指挥部的人员之外,所有南亚战区司令部的留守人员都编入了联合司令部,接受裴承毅的指挥。也就是说,像张雪峰、梅乐驰与刘锐这样的将军,都得听命于裴承毅。
军兵种方面,李存勋早就跟林啸雷打了招呼。
战争期间,除了需要元首批准才能调动的战略部队之外,裴承毅可以按照作战需要调动共和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各年兵种司令部无条件的配合联合司令部。也就是说,裴承毅可以绕过总参谋部,甚至不用请示林啸雷就能向各军兵种司令部下达命令。
四位协助裴承毅的中将早就与李存勋谈过,而且与裴承毅的关系都不错。
关键在10个战斗单位的指挥官身上。
虽然“战斗单位”是陆军搞的地面作战单位,但是了解共和国军队的人都知道,这是项铤辉在离开总参谋部之前留给陆军的“遗产”。说直接点,这就是项铤辉为了维护陆军在共和国军队中的“老大哥”地位搞出来的东西。
当年,项铤辉大力推行“联合指挥机制”就让人觉得,他想利用“联合指挥”这个噱头来确保陆军的统治地位。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是一个必须重视、而且得高度重视陆权的大国,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陆权都关系到共和国的生死存亡,所以陆军在共和国国防力量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问题是,随着共和国由地区强国转变为世界大国,陆军的地位肯定会受到海军、空军、乃至陆战队的挑战,而随着技术进步,还会受到天军的挑战。在此情况之下,如何确保陆军的地位,肯定是任何一位陆军司令都得考虑的问题。
毋庸置疑,继续推崇“陆军独大主义”肯定行不通。
事实上,彭茂邦力排众议,让特种部队出身的项铤辉接替他担任总参谋长,就是希望由项铤辉来限制陆军的权限,最终形成一种最能维护共和国国家利益的军事体制。问题是,在项铤辉担任总参谋长的15年间,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落实到位。
受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影响,项铤辉在离任前,必须给陆军留下一条后路。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项铤辉对陆军的编制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般的改革,“战斗单位”应运而生。
作为建立在“联合指挥机制”下的地面作战单位,“战斗单位”不但具有指挥地面部队作战的能力,实际上也是一个小型的多兵种合成作战系统。也就是说,在实战中,战斗单位肯定能够指挥包括航空兵、陆战队等在内的众多作战单位作战,甚至能够指挥海军的支援部队作战。正是如此,10个战斗单位的指挥官都是陆军中将,而在前线指挥官中,一般都是少将,比如战区航空兵司令官就是空军少将、航母战斗群的指挥官最多是海军准将。这种高人一等的军衔,已经赋予战斗单位指挥官很大的特权。别的不说,为了让来自空降部队的李东石成为战斗单位指挥官,项铤辉在离开总参谋部的前一天签署了他的人事晋升令,并且亲自为李东石授衔。
可以说,在战场上,战斗单位指挥官就是一个方向上的最高战术指挥官。
作为陆军改革的参与者与策划者之一,裴承毅不可能不知道这10个战斗单位指挥官的地位有多高。虽然像凌云霄、江晚承与商雪韵这样的将军已经上了年纪,最多在退役前晋升为陆军上将,但是像罗少鹏、王学平、傅卫民与李东石这样的年轻将领,肯定有可能在成为上将之后获得更高的地位。特别是李东石,这个来自空降153旅、从普通士兵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将军已经创造了奇迹,而且是自裴承毅之后,少壮派军人的典型代表,今后的成就很有可能不在裴承毅之下。
总而言之,裴承毅得在这10位指挥官身上多花点精力。
虽然按照李存勋的说法,战争初期,最多投入4个战斗单位,即在伊朗投入2个战斗单位,在叙利亚与伊拉克各投人1个战斗单位,如果没有绝对必要,要尽量避免投入更多的地面作战力量。但是裴承毅心里非常清楚,就算受后勤保障限制,共和国不可能像印度战争那样动员几十万地面部队与美军在中东地区打一场大规模地面战争,随着战局发展,最终投入的战斗单位很有可能不是4个。如果战局变得对共和国不利,又不能及时撤军,恐怕10个战斗单位都得用上。
事实上,军情局的一些做法已经证明了裴承毅的担忧。
按照刘晓宾提供的资料,共和国与伊拉克当局的谈判迟迟没有得出结果,主要就是双方在提供给共和国的军事基地数量、以及是否需要由共和国军队接管伊拉克的国家交通设施上存在分歧,而导致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就是共和国希望伊拉克当局全面配合,提供至少能够驻扎6个战斗单位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