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47(2 / 2)

国策 闪烁 5788 字 2019-04-10

正如李存勋所说,兰德斯是一个没有什么好指望的总统,掌握美国联邦政府大权的是国务卿洛布林夫人。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洛布林夫人背后正是长期支持共和党的美国金融、军火、能源等集团。更重要的是,在布兰迪诺的积极推动下,支持民主党的利益集团与支持共和党的利益集团已经和解。

用文件中提到的内容来说,对美国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国内发展,而是外来威胁,在维护美国利益的大前提下,民主党与共和党应该抛弃前嫌,采取一致的对外政策。正是如此,洛布林夫人还得到了美国全国总工会、中小企业联合会等等利益集团的支持。也就是说,洛布林夫人身后是所有美国利益集团,而这些利益集团都希望通过一场战争来恢复美国的国际地位。

当然,仅仅有利益集团支持,还不足以让美国当局做出战争决定。

从某种意义上讲,布兰迪诺的影响力在这个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军情局提供的情报中明确提到,早在2040年初,也就是总统大选前,布兰迪诺就与洛布林夫人接触过,而当时布兰迪诺希望洛布林夫人参选,并且保证让一些支持民主党的中立集团支持洛布林夫人。由此可见,布兰迪诺非常清楚洛布林夫人的能力,也希望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能够由这样一位有才能的总统来领导美国。万分可惜的是,洛布林夫人的确实很有才能,而且不会比布兰迪诺差多少。在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洛布林夫人没有接受布兰迪诺的好意,而是主动退出了总统大选。说简单点,洛布林夫人也知道战争很快就会爆发,美国到底有多少胜算,谁也说不准。为了避免成为替罪羊,她非常理智的选择了放弃,然后以国务卿的身份来掌控大局。正是在这一情况之下,共和党才推出了像兰德斯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才能的总统候选人。

如果换了别的人,事情发展到这个时候也许就结束了。

布兰迪诺没有放弃,而是做了第二次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与洛布林夫人首次会晤的时候布兰迪诺就知道这位女强人不会参选,因此他早就留好了退路,这就是在中东问题激化之后,向共和党政府推荐杜奇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布兰迪诺终于说服了洛布林夫人。

谁都知道,杜奇威是布兰迪诺执政期间最重要的内阁成员,甚至算得上是最有影响力的内阁成员。按照新闻媒体的说法,布兰迪诺之后,杜奇威是最有可能当上美国总统的民主党人士。由此可见,布兰迪诺推荐杜奇威,已经表明了诚意,足以让洛布林夫人相信,美国肯定能够打赢中东战争。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布兰迪诺至少与洛布林夫人谈了几个小时。

也就是在这次会面之后,共和党政府做出了积极推动战争的决定。

洛布林夫人不可能不知道参与中东战争的好处,而她需要的,只是确定这是不是布兰迪诺为了搞垮共和党,为民主党再次入主白宫,以及他个人再次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而设下的圈套。

事实上,洛布林夫人差就差在这个地方。

毋庸置疑,这绝对是个圈套,只是洛布林夫人怎么也不可能相信,布兰迪诺竟然为此出卖了最忠诚的手下。

军情局提供的资料中就明确提到,在说服洛布林夫人的时候,布兰迪诺保证共和国不会大规模卷入中东战争,最多只是象征性的为叙利亚与伊朗提供援助,只要美国没有出兵推翻这两个国家的政权,共和国甚至不大可能出兵参战。如此一来,美国就将获得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利用库尔德人问题牵制伊朗与共和国,让对方把重点放在扎格罗斯山区,然后借助以色列的力量,以最快的逗度推翻叙利亚政权,并且赶在共和国做出反应前在叙利亚建立亲美政权。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共和国只能接受现实,而美国则能借此机会把战线向东推进上千千米。

如果搞得好的话,甚至能够颠覆亲华的伊拉克政权,解决最后一个阿拉伯国家。到时候,就算全面控制了伊朗,共和国也不可能改变中东的战略格局。

事实上,这还不是最关键的。

在说服洛布林夫人的众多理由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共和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兵消灭以色列。按照布兰迪诺的分析,因为以色列是得到联合国承认的国家,也就是得到安理会保护的国家,所以只要共和国出兵以色列,英法等欧洲国家就不可能坐视不管,如果把欧盟卷入进来,共和国就更加没有胜算了。不管怎么说,欧盟肯定不会在中东问题上与共和国穿一条裤子,因为中东地区本来就是欧洲抵抗东方威胁的天然屏障。如此一来,就算共和国出兵参加中东战争,目的与规模都非常有限,不可能拼尽全力,而美国则可以趁此机会使出全部力量,一举定乾坤。

作为政治家,洛布林夫人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也就不可能拒绝这个巨大的诱惑。

综上所述,美国要想在这场由布兰迪诺一手策划的战争中获得好处,首先就得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而要想掌握主动权,就得准确把握共和国的一举一动。不可否认,布兰迪诺的战略分析没有任何问题,共和国确实不可能在中东战争中有太大的作为,更不可能帮助阿拉伯国家消灭以色列,因此要想扭转局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战争在最终结局、也就是到底由谁来结束战争的问题上做文章。

按照布兰迪诺的部署,最终肯定是由共和国撤退来结束战争。

说直接点,就是美国大获全胜。首次在战略斗争中击败共和国,从而一举扭转整个国际局势,美国由此进入战略扩张时期,而共和国进入战略防御时期。

大趋势谁也不能改变,只是必须避免让美国过度扩张。

也就是说,不是由共和国的撤退来结束中东战争,而是在双方都承受不了巨大损失的情况下结束战争。也就是说,是在一种相对公平的情况下结束战争,从而使美国在转向战略扩张的时候迈出的步子更小一点,而共和国也能更加平和的接受失败,而不会因为失败使国家基本战略受到影响。

归根结底,就是要用一种美国当局没有考虑到的方式来结束战争。

在军情局提供的文件中明确提到,美国的所有准备都是逼迫共和国“认输”,而共和国的所有准备都是要让美国知道,共和国不会认输。

正如李存勋所说,在这个时候把裴承毅推到前台是不得已的选择。

别的不说,作为共和国的“常胜将军”,由裴承毅出任联合司令官,本身就说明了证明了共和国的态度。加上裴承毅领军打仗的能力,就算美国当局有一万个理由相信共和国不会拼命,也必须有所顾虑。如此一来,美国当局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