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战线没有因为长期的交战行动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在久拖不决的谈判中,双方的战争消耗都非常惊人。
根据美国国防部在2042年中期提交的2041财年度战争经费开支报告,在总共17万亿美元的战争开支中,大约有11万亿花在了大规模战役结束之后的局部冲突中,其中又以谈判期间的军事冲突为主。也就是说,打打停停的战斗消耗了大约65战争经费,远远超过了正面战斗。毫无疑问,共和国的战争开支也非常惊人。
根据2042年底发布的2041财年度国防开支蓝皮书中公布的相关信息,共和国中央政府在当年的战争开支高达50万亿元,其中在2041年8月3日之前支出的仅仅只有20万亿元,其余30万亿元均是在停战谈判开始之后支出的。
也就是说,停战谈判期间的战争开支也超过了正面战斗的开支。而按照共和国中央政府在2042年7月提交的新财年度政府主要预算中提到的数据,该财年度的预计战争费用高达40万亿元,而在正常情况下,实际开支至少会超出25。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极为惊人的战争开支,让双方的战争热情迅速降温。
相对而言,巨大的人员伤亡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根据美国政府在2041年底公布的相关数据,正式停战谈判之前的军人伤亡与失踪人数为71826人,其中阵亡官兵14642人海军6742人、伤残52183人海军4788人、失踪5001人海军3874,扣除海军与空军的阵亡与失踪官兵之后,美国陆军在地面战争中的阵亡与失踪官兵仅有8000人左右。实事求是的说,在与共和国军队交战中,这点阵亡人数根本不算多。从停战谈判开始,到2042年中期,也就是将近1年的时间内,美国陆军在零星战斗中的伤亡与失踪官兵竟然超过了3万人,其中阵亡与失踪官兵大约12000人,远远超过了前期主要战役阶段。
与美军相比,共和国军队的伤亡数字要小一点,但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前期大规模作战行动中,共和国陆军仅阵亡与失踪5000余人,而在停战后的近1年内阵亡的官兵超过了8000人。虽然在一场持续1年、而且与另外一个超级大国的战争中阵亡13000余名官兵不算太多,但是从共和国在力2015年之后经历的多次大规模战争来看,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印度战争,仅此于半岛战争。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共和国应该卷入中东地区的纷争,也就不是所有公民都支持政府的战争决策。对于已经富裕、一心只想保护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共和国公民来说,很难接受如此巨大的战争伤亡。
不可否认,巨大的战争伤亡,让交战双方都得面临强大的国内反战压力。
在2041年底,也就是停战谈判几近破裂,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候,美国与共和国国内先后爆发了规模浩大的反战示威游行。在2041年12月1日到24日期间,数千万美国人走上街头,要求美国政府从中东地区撤军,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中东争端。在同一时期内,共和国国内也发生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反战示威游行,全国数十个大城市中,成千上万的公民以静坐等方式反对政府的战争行为。
相对而言,共和国国内的反战示威游行更值得关注。
根据记者调查,在共和国国内的反战示威游行中,参与者的年纪多在20岁到40岁之间,也就是说,多数示威者都是在21世纪出生的新一代公民。正是这些人的积极支持,推动了共和国的政治改革,为共和国建立起民主政治体制打下了基础。也正是这些人,利用政治改革的成果,开始影响政府的决策,改变了共和国的前进方向。
当然,归根结底,共和国国内的反战示威游行与所进行的战争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按照部分西方新闻媒体的报道,共和国民众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战示威游行,是在反对政府穷兵黩武的对外政策,是爱好和平的直接体现,但是明白人都知道,共和国民众反对的不是政府的政策,而是不希望在一场与共和国没有太大关系,至少没有太多直接关系的战争中牺牲共和国的军人,降低共和国民众的生活品质。要知道,就在几年前,共和国军队横扫整个南亚次大陆,将1个拥有17亿人口的国家变成战场的时候,因为这场战争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共和国的老百姓,所以并没有多少共和国公民站出来反对政府的战争行径,更没人出来进行反战示威游行。
这种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而产生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在某些时候并不完全是坏事。
王元庆在2039年参加中山大学115周年校庆时发表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演讲,其中就提到,在漫长的民族复兴道路上,中华儿女必须胸怀匡扶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在走向世界之前,每一个炎黄子孙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只有在发展壮大之后,中华民族才有能力去领导世界、影响世界与改变世界。
这番话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在复兴的过程中,必须利用民族主义思想。
实际上,从1840年到2015年,中华民族用了175年的时间,搞清楚了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只能依靠中华儿女,绝不能、也绝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国家与民族身上。
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都应该记住这一点。
正是如此,在停战谈判中,虽然顾卫民一直主张见好就收,不要逼人太甚,但是在几个关键问题上,顾卫民也全力支持以李存勋为首的鹰派,即绝不在谈判桌上输掉已经取得的战争成果。
这种软硬结合的态度,让停战谈判变得扑朔迷离。
在2042年初,即共和国与美国在两个关键问题上取得共识之后,就有人认为,停战谈判很快就能取得成果。问题是,到2042年中期,随着双方在另外几个关键问题上谈崩,战火再次点燃,停战谈判差点前功尽弃。
2042年7月底,以共和国为首的联合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军在土耳其的卡赫拉曼马拉什地区展开激战。根据当时的情况,联盟军想解除对方对卡赫拉曼马拉什的包围,联合军则想扩大突出部的范围,将战线向北推进几十千米。虽然从军事上讲,双方在卡赫拉曼马拉什周围的小范围交战行动除了制造更大的伤亡与损失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意义,但是从政治上讲,双方都因为这场战役回到停战谈判上来。也就是说,双方都希望借此让对方在谈判中做出重大让步,结果均没有达到目的。
也就在这个时候,袁晨皓被调离南亚战区,由凌云霄出任南亚战区司令官,而联合司令官则由苏劲辉担任。按照顾卫民的安排,袁晨皓返回总参谋部,顶替即将退役的曲茂康上将,出任后勤装备处处长。
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