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53(2 / 2)

国策 闪烁 5774 字 2019-04-10

很明显,所谓的“周边国家”实际上就是伊拉克。

与伊朗相比,伊拉克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投资。可以说,伊拉克要想依靠丰富的资源成为发达国家,缺的就是投资。

前面已经提到,在战争费用与库尔德人问题上,伊朗一直不肯合作。

受这些因素影响,共和国的跨国企业高调宣布转战伊拉克,等于是在向共和国当局施加压力,要求勒紧伊朗脖子上的绳索,不要轻易放过伊朗。

这一点,从共和国全体代表大会在随后通过的几项与贸易有关的法案就能看得出来。

别的不说,在2043年底通过的一部与转口贸易有关的法案就明确规定,只有共和国企业参股33以上的合资企业才能享受到由共和国政府提供的贸易优惠政策,而在这个比例之下的企业都得按照相关法律支付全额关税。要知道,伊朗当局对合资企业中,境外企业持股的最高限制额度为32。仅仅1个百分点的差距,就能让伊朗的石油开采、冶炼与化工企业每年损失数百亿元,让大约15万伊朗工人失业。这些极具针对性的法案几乎都是由共和国的跨国企业控制的代表一手炮制的,而且均以照顾企业利益为根本目的。

对于共和国的贸易政策,伊朗当局只能被动应对。

当然,这仅仅是个开始。

2044年3月,裴承毅出访6个阿拉伯国家,单单错过了伊朗,算得上是共和国在外交上采取的实质性行动。

要知道,就在2年多前,裴承毅还以联合司令官的身份访问了德黑兰。

作为共和国的新任国防部长,而且很有可能是最有分量的国防部长,裴承毅到中东与北非转了一圈,就是没有去伊朗,不但是外交上的行动,还向伊朗当局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伊朗要想加入集约集团的话,还得多多努力。

对伊朗当局来说,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能不能入约,而是如何改变现状。

前面就提到,伊朗的首要利益就是与共和国结成同盟关系。

照2044年初的趋势发展下去,就算共和国当局不会公开与伊朗翻脸,在共和国民间力量与部分国家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两国关系也会倒退几十年,甚至成为敌对国家。果真如此的话,受害的就不仅仅是伊朗了。

卷十三 道义之争

第9章 头号盟友

裴承毅在2044年3月份访问阿拉伯6国,被国际舆论公认为是“世界局势进入21世纪后半叶”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也是共和国的“中东政策”开始加速前进、阿拉伯世界逐步走向统一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这次外交访问到底有多大的成果,恐怕要到20年后才说得清楚。

因为裴承毅是指挥联合军打赢中东战争的最高司令官,更是全球最优秀的将领,更是共和国自纪佑国执政以来,第一位拥有现役军人身份的国防部长,所以在他即将到访的几个阿拉伯国家中,拥有无数的“粉丝”。谁也不会忘记,裴承毅在30岁出头的时候就取得了了不起的军事成就,在不到50岁的时候打赢了中东战争,在他出访阿拉伯6国的时候,还不到52岁。对一名陆军上将与部长级官员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年龄。虽然裴承毅早就成家,而且是个传统型的顾家男人,但是这也不能阻止他拥有无数的女性崇拜者,特别是年轻女性崇拜者。

在他到达大马士革的时候,就有数以万计的叙利亚人到机场来迎接他,其中将近半数是摘下了面纱的年轻女性。

裴承毅不是明星,自然不需要与“粉丝”见面。

当然,谁也不能因此否认叙利亚在经济文化建设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严格说来,叙利亚算不上中东战争的胜利者虽然在2041年8月3日,也就是停战谈判开始前,裴承毅已经在南方战线上投入了5个战斗单位,在德拉省北部发起反攻,一度攻入库奈特拉省戈兰高地北部地区,但是战场过于狭小,双方兵力密度都非常惊人,没有充足的转圜空间,所以进攻并未收到成效。到停火的时候,只有德拉省北部地区在共和国军队的控制之中。也就是说,叙利亚在中东战争中不但没有收复戈兰高地,还丢掉了面积大约为1000平方千米的德拉省南部地区。签署停战协议之前,南方战线上打了好几场规模浩大的消耗战,虽然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是并没收复全部失地。总的来说,叙利亚遭受的损失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用阎尚隆的话来说,如果不是共和国答应在战后提供全面援助,叙利亚当局肯定不会签署停战协议。

事实上,2041年底,战线基本上稳固下来后,共和国就开始兑现承诺。

根据共和国官方消息,在2041年11月到2043年11月之间的2年内,共和国政府为叙利亚提供了相当于5500亿元的无偿援助,共和国企业在叙投资更是高达12000亿元,其中八成为基础建设投资。虽然这些投资都不是无偿的,比如在帮助叙利亚重建国家骨干电网的时候,共和国的3家电力企业就获得了叙利亚国家电网20年的经营权,并且通过协商议价的方式来确定电价。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些投资的重要性,对一个刚刚遭受战火摧残的国家来说,基础建设投资显得无比宝贵。

站在叙利亚的立场上,连续战败的经验教训更加宝贵。

虽然叙利亚不是伊朗那样的政教合一国家,而且奉行民主选举的政治制度,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