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67(2 / 2)

国策 闪烁 5606 字 2019-04-10

毫无疑问,贸易是国家间的经济往来,肯定得讲公平对等。

共和国向印度尼西亚开放国内市场,印度尼西亚也得向共和国开放点什么。

当然,以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状况,如果在大萧条中向共和国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国民经济肯定会遭到重创,成千上万的国内企业被共和国的跨国公司打垮或者吞并,爆发新的反华浪潮。共和国的跨国企业也不需要印度尼西亚全面开放,因为在2020年之后,共和国跨国企业正在集中力量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老挝与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攻城拔寨,还得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与斯里兰卡布局。半岛战争后,共和国花了很大的力气帮助朝鲜重建家园,日本战争后,为了准备攻打印度,共和国的经济政策开始转向国内,不再鼓励资本外投。总而言之,直到30年代末,共和国跨国企业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占领印度尼西亚的市场。在共和国的整个产业网络中,印度尼西亚只有一个作用:原材料产地。

作为对等条件,印度尼西亚需要开放的就是资源开采权与出口许可权。

2021年,共和国的3家企业就以合资、注资、以及融资的办法,控制了印度尼西亚最大的7家天然橡胶企业,而这7家橡胶企业控制了印度尼西亚80的橡胶园与接近100的橡胶出口份额。

2023年,三坚集团在印度尼西亚发力,以兼并收购的方式,控制了印度尼西亚最大的3家锡矿开采企业与4家铝矾土矿开采企业,成立“三坚集团印尼矿业集团”,一举控制了印度尼西亚75的锡矿与85的铝矾土矿,并且获得了在印度尼西亚全境进行矿藏勘探的许可权,以及矿产出口许可权。作为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三坚集团没有在印度尼西亚开设矿产品加工企业,而是把加工厂设在了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古晋,并且投资扩大了古晋港的吞吐能力。

2024年,叶宏集团高调进军印度尼西亚,在1年之内就收购了3家石油开发企业与7家炼油企业,并且在得到泗水政府的保证之后,在马拉都岛位于爪哇岛东面,与泗水隔海相望,有跨海大桥相连投资兴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化工工业园,以生产化肥、农药与生物药剂为主。因为印度尼西亚的人口一直在以每年超过4的速度增长,所以叶宏集团的这次投资很快就收到了巨额回报。也正是如此,叶宏集团进军资源产业与化工产业,很快就成为了共和国的第三大资源产业集团。

2026年,由李成文投资开办的“华胜集团”也是资源类企业,其成立的背景是三坚集团在2024年几乎垄断了共和国的资源市场,触犯了反垄断法,面临被强行拆分成数家企业的危险,所以在蔺彦博的请求下,李成文出资成立了“华胜集团”,叶永畿的叶宏集团也在这一年进军资源领域,与三坚集团形成了竞争关系,从而使三坚集团避开了反垄断法的打击。进军印度尼西亚。因为先入为主的三坚集团与叶宏集团已经控制了印度尼西亚大部分陆上资源,所以华胜集团把重点放在了海上,在当年就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在马鲁古海开发海底矿产资源的合同马鲁古海拥有当时已探明的全球最大的海底锰结核矿床,潜在的经济开发价值高达数十万亿元人民币。

2028年,随着大萧条的影响达到顶峰,全球经济探底,在风暴中幸存下来的共和国企业加大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众多势力不如三坚集团、叶宏集团与华胜集团,却拥有不错潜力的企业纷纷进军印度尼西亚。仅在当年,共和国企业在印度尼西亚的投资就超过了1700亿元人民币。虽然与30年代后期的投资比起来,这个规模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绝对是一笔巨额投资。要知道,2023年的时候,三坚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的投资也仅仅只有120亿元。

随后几年内,共和国的跨国企业几乎渗透了印度尼西亚的各个资源企业。

到30年代初期,印度尼西亚的21种主要资源产业全部被共和国的跨国企业控制,形成了在印度尼西亚开采,在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与越南进行初加工,在共和国销售与精加工,制成成品后再返销回印度尼西亚的产业链条。

2035年之后,印庄尼西亚的资源还大量涌入印度市场,在印度的战后重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因此成为了印度的最大资源输入国。

问题就在这里,印度尼西亚始终处在产业链的最底层。

按照国际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最底层的国家就是被剥削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印度尼西亚是一个人口一直保持正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东南亚地区排第一的穷国比较有意思的是,排除战乱等因素后,经济越落后的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越快,反而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口增长越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可以想像,发展20多年,除了人口一举突破4亿之外,印度尼西亚实际上没有其他任何进展。

到21世纪4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成为了东南亚地区最贫穷的国家。

不管在哪个地区,贫穷绝对是动荡的根源。

卷十三 道义之争

第22章 移民潮

21世纪初,乌干达驻联合国大使在为部族冲突中丧失家园的难民奔走疾呼时提到,贫困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毒瘤。归根结底,几乎所有社会问题、特别是导致重大灾难的社会问题多是由贫困引发的。如同南非大主教在回答一位西方记者的问题时提到,非州战乱不断的根源就是极度贫困。与非洲相反,经济发达的西欧、北美与澳洲,就没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发过战乱。

印度尼西亚的问题,除了贫困,还有严重的贫富差距。

早在2030年,印度尼西亚的基尼系数反映社会贫富差距的一个数据由21世纪初的不到4彪升到45以上。虽然大部分印度尼西亚人忍受贫困的能力可以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共和国公民相提并论,对社会不公的忍受能力也非常厉害,比如在人类即将到殖民月球的21世纪30年代,仍然有大约20万印度尼西亚人从火山口捡拾硫磺为生,而这些人都活不到50岁,他们用健康与寿命换来的,不过是每天几十元的收入。但是只需要一小部分人对社会不满就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毫无疑问,在任何国家都不缺乏对社会不满,而且敢于起身抗争的斗士。

受国情影响,印度尼西亚的社会动荡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特征。

要知道,早在20世纪70年代,占人口总量不到5的华人就凭借勤奋劳作与聪明才智控制了印度尼西亚80的社会财富,由此导致了从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的军政府长期奉行排华政策,以及发生在1998年的、导致数十万华人丧生与数百万华人受害的严重反华暴动。进入21世纪后,印度尼西亚的反华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2006年就差点再次发生反华暴动。可以说,三坚集团把资源加工企业放在马来西亚,甚至不惜投入巨资兴建工业园与扩大港口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