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军备竞赛的最大特点就是海陆并重,而且加上了空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军备竞赛以空军为主。
莱特兄弟的“飞行者号”飞上蓝天之后不久,空军就诞生了,战争也从此由平面走向立体,空中力量成为了主宰战争的决定性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速度竞赛”为标志的空中力量竞赛就是军备竞赛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最优秀的几种战斗机,比如德国的bf109与英国的“喷火”式战斗机实际上都是“速度竞赛”的产物。
可以说,争相发展空中力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军备竞赛的一大亮点。
从战术上看,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典型的机械化战争,而最具代表性的地面战术就是德国陆军的闪电战与苏联陆军的大纵深进攻理论,但是这两种陆军战术的核心力量并不是通常说的以坦克战车为主的机械化部队,而是以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为主的航空兵,特别是以战斗机与攻击机为主的战术航空兵。可以说,如果没有航空兵在前面开路,德国陆军的装甲部队不可能横扫西欧,更不可能兵临莫斯科,苏联红军也不可能打到拍林,最终击败德国。
从战略层面上看,由美国发起的战略轰炸,更是把战争推向了新的高峰。可以说,正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对德与对日战略轰炸取得了辉煌成果,才催生了美国空军,让美国当局把空军当成了头号军事力量。美国空军当时还是陆军航空兵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宰天空,也与战前的军备竞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美国的b29轰炸机上使用气密座舱就来自二战前的技术探索,而涡轮增压发动机更是与战前的“速度竞赛”有密切关系。
与前两次世界大战相比,2050年开始的军备竞赛更加残酷。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共和国与美国按照新的战略思想,即放弃以进攻为主的建军方式,把重点放在防御上,那么两国必须在战争爆发前为部队换装,至少需要更换一半以上的主战装备。
拿陆军来说,共和国就得调整地面主战平台与空中作战平台的战术指标。
相对而言,陆军的问题并不严重。不管怎么说,地面主战平台与空中作战平台都是采用了开放式架构,而且按照模块化标准进行设计的,调整战术指标后,只需要重新开发各种功能模块。
拿主战坦克来说,在确定要将防御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50,具备抵抗第一代螺旋电磁炮发射的穿甲弹的能力之后,即最大防护标准下的战斗质量由35吨提高到45吨,主要产生了3个问题。一是生产成本提高大约30,主要就是增加高强度合金装甲用量。二是防护模块得重新设计,毕竟质量改变后,尺寸数据也会变,自然要重新设计外形。三是对动力系统的要求更高,在增重10吨,即增重30的情况下,要想保持战术机动能力,动力系统的功率至少需要提高30。这3个问题对开发工作的影响并不大,用中重集团工程师的话来说,具要有足够的钱,就能解决问题。
真正受到影响的是海军。
不管怎么说,陆军的主战装备是以数量取胜,不管是主战坦克、还是低空攻击机,大批量采购的时候,都是以百为单位,甚至以千为单位。海军的主战装备就不一样了,哪怕是装备数量最多的反潜舰艇,批量采购的单位也是艘,最多不过几十艘,如同航母这样的大型战舰的采购数量也就几艘。
更重要的是,海军主战装备的设计周期更长,而且变动难度更大。
虽然海军舰艇也早就采用了开放式架构与模块化设计,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海军定下了战术指标之后,都会订下一个价格,设计人员将据此首先确定战舰的排水量,然后再进行细节设计。拿航母来说,在确定标准载机数量为90架、持续作战15天、部署周期为6个月等战术指标之后,工程师就能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排水量区间,即到底是10万吨左右,还是15万吨左右。在确定了排水量区间之后,才会根据实际要求配制各个功能模块。如此一来,如果海军半途改变了战术指标,比如要求标准载机数量为120架、持续作战30天、部署周期为12个月,工程师就会将排水量从10万吨提高到15万吨,然后调整模块,等于一切从头再来。
事实上,这就是“重庆”级航母折腾了10多年的主要原因。
当然,问题还没有这么简单。
在确定了以防御为主的战略之后,航母的重要性就不那么突出了。要知道,航母绝对是以进攻为主的海面战舰,而且只有进攻才能体现出航母的价值。
问题就在这里。
中东战争、以及之前的印度战争已经证明,在未来海战中,航母的那点攻击能力很难在制海任务中对同等级别的对手构成威胁。以共和国的“上海”级航母为例,在搭载90架舰载机的情况下,以最大出动能力计算,即出动全部72架战斗机,其中24架执行护航与舰队防空任务,另外48架执行攻击任务,而且每架都携带4枚反舰导弹,也只能投送192枚导弹。在一支以1艘航母为核心,拥有1艘巡洋舰、2艘多用途驱逐舰与2艘反潜驱逐舰的战斗群的防空网能够在一次防御中拦截300枚以上的反舰导弹。也就是说,在规模相当的情况下,进攻很难打垮对手。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此之前的几场战争中,即便在印度战争初期,共和国海军也没有完全依靠舰载战斗机消灭过一支规模相当的印度舰队。
受此影响,航母完全变成了活动的海上机场。
问题是,在支持作战飞机方面,航母远不如海上基地。
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航速等问题,海上基地是更加理想的航空兵支援平台。甚至可以说,只要磁感应推进系统成熟,空军发展的“空中基地”的支援能力都在航母之上。如此一来,航母存在的价值将大受影响。
事实上,在2041年的时候,就有人怀疑过航母的存在价值。
虽然有人认为,在2042年之前的战争体现不出航母的价值,毕竟在目的与规模都有限的战争中,争夺制海权的战斗并不具备决定性的意义,或者说交战双方在夺取制海权的问题上并不积极,所以航母很难在制海作战中有正常表现。在全面战争中,航母的制海能力,特别是战略机动与部署能力将完全体现出来。但是必须承认,在技术迅速进步的情况下,航母的这个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当然,在情况不明的时候,共和国与美国都不会轻易改变海军建设方向。
原国很简单,海军的建设周期最长,变动后产生的影响最大,所以在情况明朗之前不宜做大幅度调整。事实上,历史上的强大海军都有类似的发展战略。拿英国来说,皇家海军横行全球的时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不积极进取的海军,很多新技术与新武器、比如蒸汽机与鱼雷,都首先出现在其他国家的海军之中,然后才被英国海军采用,并且凭借英国的强大国力,迅速超越对手。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