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时间18点左右,契力亚科夫接到了天军司令杜可夫的电话。
虽然俄罗斯总统的第二反应是最重要的战略系统遭到突然打击,而按照国家战略反击程序,应该立是发起反击,即对共和国进行报复性战略打击,但是在开口前,契力亚科夫就冷静了下来,因为他知道,如果不是系统故障,而是共和国发起了战略打击,那么俄罗斯的战略报复就将成为共和国全面战略打击的理由。拼战略打击实力,俄罗斯远不如共和国,拼战略防御实力,俄罗斯更加比不上共和国。真要全面开打,恐怕所有射向共和国的战略弹道导弹都会在俄罗斯本土上空爆炸,而所有射向俄罗斯的战略弹道导弹,也会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开花。
也就是说,战略报复,实际上就是自取灭亡。
冷静下来后,契力亚科夫下达了第一道命令,即彻底查清楚军事卫星系冷的状态,确定损伤情况。
下达这道命令的时候,契力亚科夫已经在赶往战略指挥中心的地铁上。
18点10分,契力亚科夫联系上被紧急接往另外一处战略指挥中心的乔德诺维奇,以及其他得到重点照顾的要员,并且与众人紧急磋商了当前情况。
由于局势万分紧张,讨论5分钟后,契力亚科夫就下达了最高战略动员令,让俄罗斯陆军、海军、空军与天军的战略部队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即做好发起攻击的准备,能够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发射导弹。
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命令。
俄罗斯仍然拥有数百枚战略弹道导弹、数艘战略潜艇与数十架战略轰炸机,以及由这些运载工具携带的上千枚核弹头。如果算上储存起来,暂时还未销毁的核弹头,以及战术核弹头,俄罗斯的核实力不容觑。
问题是,面对这么一支能够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恐怖力量,共和国会掉以轻心吗
站在共和国的立场上,战争开打之后,摧毁俄罗斯的战略打击能力肯定是首当其冲的要务,而打击俄罗斯的军事卫星系统只是第一步,要达到目的,还要再接再厉,比如彻底摧毁俄罗斯的战略武器系统。
要摧毁俄罗斯的战略武器系统,就要确定俄罗斯战略武器系统的确切位置。
要在上千万平方千米的俄罗斯国土上找到那些导弹发射车,以及在数百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内找到几艘战略潜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引蛇出洞。当然,以实际情况来说,应该称其为打草惊蛇。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38章 定位
契力亚科夫等俄罗斯军政要员纷纷前往战略指挥中心等紧急避难所的时候,在这场战斗中唱主角的共和国天军正在忙着做一件事情:确定俄罗斯战略打击力量的精确位置,为紧接着到来的战略打击提供情报支持。
搜索与跟踪其他国家战略打击力量,一直是大国的主要军事话题之一。
别说战争时期,即便在和平时期,像共和国的军事情报局、美国的中央情报局、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局、欧洲的情报安全总局由法德意等欧洲集体安全组织成员国的情报部门合并而来的情报机构等世界知名的强力情报机构都会花很大的力气去刺探敌国情报,搞清楚敌国战略打击力量的部署情况。
越受重视,意味着越发艰难。
可以说,确定其他国家战略打击力量的精确位置,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暂且不说藏在深海里的战略潜艇与在蓝天中翱翔的战略轰炸机,仅仅是陆基战略导弹,也很难发现与定位,特别是机动部署的弹道导弹全面取代固定发射井之后,要想确定一个大国的战略弹道导弹部队的准确位置,不比登天容易多少。虽然从理论上讲,在遭到攻击的时候,部署在发射井内的弹道导弹的生存能力超过了导弹发射车,而且固定部署的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要比机动部署的弹道与弹高一些,但是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战略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提高到米级的情况下,相当于活靶子的固定发射井已无存在的价值。在伦敦条约第二阶段削减工作完成之后,所有国家的固定导弹发射阵地都被拆毁,所有固定部署的战略弹道导弹都被销毁。也就是说,俄罗斯陆军战略火箭兵早已实现机动化,保有的360枚洲际弹道导弹均部署在导弹发射车上,其中240枚公路部署、120枚铁路部署。
虽然俄罗斯本土铁路总里程超过了3万千米,仅次于共和国与美国,但是运载战略弹道导弹的列车属于“军车”,即便在和平时期,也得到高度保护,比如在行驶的时候要精心策划路线,休整的时候要得到充分保养,所以运载120枚导弹的30辆列车必须以军事基地为依托。显然,这绝对不是普通的军事基地。比如为了对导弹进行正常维护,基地里面至少得有一座能够完全隔绝辐射与有毒物质的厂房,在俄罗斯全境,能够支持“战略列车”的军事基地不会超过10座。也就是说,只需要密切监视这10座基地,留意进出列车,并且对其进行持续跟踪监视,再加上一点点时间就能确定那30辆运载弹道导弹列车的具体身份。如果在几十年前,最大的麻烦就是“持续监视与跟踪”,毕竟那些军事基地在俄罗斯腹地,持续监视不容易,持续跟踪更不容易。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军事侦察卫星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之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可以说,以共和国的战略侦察能力,早在10年前就掌握了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的部署情况,确定了30辆列车的具体身份,并且对其进行了不间断的跟踪与监视。
真正麻烦的,还是那些公路机动战略弹道导弹,也就是常说的导弹发射车。
如果俄罗斯的导弹发射车还停留在世纪初的水平,这个问题还不算太大。要知道,世纪初的导弹发射车都有非常明显的特征,比如“白杨”的8轴az79221三用发射车长20多米,运载导弹时的总质量上百吨,在分辨率为01米的侦察卫星眼里,其特征显得再明显不过了。问题是,到21世纪中叶,得益于技术进步,战略弹道导弹发射车的特征就不再那么明显了。归根结底,还是战略弹道导弹自身的质量大大降低,从而使其三用发射车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