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只是代价高昂。
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最大输出能量,在和平时期储存部分电能,使用的时候以并网的方式减轻对国家电网造成的压力。如果能够将做战所需电能的一半储存起来,就能将国家电网的压力降低一半,即将占用率由50降低到25,配合战时体制,加上部分民用系统也有备用电源,能够将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如同前面提到的,这么做的话,代价极为高昂。
以拦截12架轰炸机发射的144枚高超音速巡航导弹为例,即便这12架轰炸机以相同的频率发射导弹,而且144枚导弹分成12个批次,每枚导弹间的间隔为100米、每批导弹间的间隔为1千米,要用区域拦截的方式将其全部摧毁,激光束落在目标区域的光斑直径至少得有1100米,而且作用时间不得低于4秒,总输出能量高达10的24次方焦耳。实战使用中,必须考虑各种意外情况,因此光斑直径需要扩大10倍,且持续作用时间至少需要延长到10秒,因此总输出能量将高达5乘10的27次方焦耳。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要知道,以2055年的水准,共和国的全部可控聚变核电站一起以最大功率运转,也需要持续工作139个小时才能产生这么多能量。如果以和平时期冗余发电量计算,仅仅为一次拦截储存下一半的电能,也需要半年时间。
正是如此,该系统工程阶段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建设电能储存设施。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座位于太行山区的秘密军事基地。这座在共和国国防部的文件中只有一个番号,没有名称的军事基地内,总共分散储存了近12万吨回收回来的8级、及其以下级别的复合蓄电池,而且所有复合蓄电池均存满了电能。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所有复合蓄电池在充电之前都做了安全检查,消除了故障隐患,并且由中央计算机控制。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将自动释放内部的微量金属氢,避免发生爆炸。即便如此,分散储存的12万吨复合蓄电池也塞满了足足3座山峰。
当然,因为所有储存地点都在地表以下100米,所以从表面上看,这3座山峰没有任何异常。
看上去,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军事基地。
为了给这12万吨复合蓄电池充满电能,足足用了4年时间。12万吨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足够让共和国所有工厂昼夜不停的运转6个月。如此巨大的电能,也只能让拦截系统以标准模式工作6次。
显然,这还不足以确保共和国本土的战略安全。
在伦敦条约第二阶段削减工作完成之后,仅俄罗斯保有的战略轰炸机就能对共和国本土进行8次成规模的攻击,而美国保有的战略轰炸机则能够对共和国本土进行16次成规模的攻击。如此一来,整个拦截系统必须按照连续工作24次的标准建设,因此在共和国东北的长白山、西北的天山与东南的武夷山还各有一座规模类似的,储存了8万吨到14万吨不等的报废复合蓄电池的军事基地,而且这些基地里的复合蓄电池也在年初的时候全部完成了充电作业。
不得不说,放眼全世界,恐怕只有共和国有这样的实力。
要知道,和国不但是全球第一大复合蓄电池生产国,还在1015年出台了回收所有复合蓄电池的相关法律,而销毁报废复合蓄电池的成本相对高昂,最廉价的销毁方式就是让复合蓄电池里的金属氢自然衰减。几十年下来,共和国本土至少储存了上百万吨报废的复合蓄电池。因为任何工业产品的标称使用寿命都低于实际使用寿命,即会留下冗余,所以很多报废了的复合蓄电池实际上仍然可以使用,只是性能达不到设计指标。除掉最早量产的2级与4级复合蓄电池,其他在2025年之后生产5年之后报废储存的复合蓄电池都还能够使用。正是如此,4座军事基地内才储存了大约40万吨回收的复合蓄电池。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复合蓄电池,“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原因很简单,即便不考虑复合蓄电池的价格如果用25万吨12级复合蓄电池来代替,以成本计算,采购价格都高达200万亿元人民币,完全超过了国家承受能力,也得考虑复合蓄电池的产量,以及由大肆扩产带来的问题。
解决了能量问题,并不等于其他问题都不存在了。
在获得了足够的能量之后,如何将能量投送到目标上,成了新的难题。
这个难题分成了两全部分,一是激光器的功率,二是能量传递。
前者还比较容易解决,即便无法用一台激光器输出全部能量,也可以用多台激光器并联的方式来输出全部能量。当然,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不少,比如如何确保所有激光器输入的激光具有相同相位如果相位不同,就会使功率衰减,以及如何让所有激光器都具有相同的指向性。当然,这些都是技术上的难题,而不是基础条件上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巧妙的技术手段就能的到解决。比如通过采用配备了负反馈系统的自适应反射镜,就能让各台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具有相同的指向性。
当然,重点还是在第二个问题上。
毋庸置疑,10多万吨复合蓄电池、还有基于国家电网的基础能源设计,让整个系统的发射端必须放在地面上。众所周知,地球表面具有幅度,受地形影响,在照射低空目标的时候,激光器的作用距离非常有限。即便将激光器设在海拔8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上,对海平面上目标的攻击距离也在100千米以内。如此一来,就只能采用反射的方式,将高能激光发射到数千千米之外。
正是如此,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空,才会有一颗专门的反射卫星。
因为整个系统都处于绝对保护之下,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外界根本不知情,就连共和国天军司令也不知道有一套如此强大的拦截系统,所以反射卫星是以通信卫星的名义发射升空的,而且反射镜采用了最新的技术与材料。当然,这里的“最新”指的并不是构建反射镜骨架的高强度记忆合金,而是构成镜面的自适应智能纤维织物。
这种听上去像布一样的纺织物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根据光压的变化,自动调整纤维的表面曲率,让光线始终向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反射。也就是说,只要调整好骨架的朝向,不管反射面是个什么样子,照射在上面的激光束都将反射到同一个方向上去。
这一特性在地面上也许没有用,在温度变化非常巨大的外层空间却特别有用。要知道,任何物资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在反射距离达到36000千米的情况下,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