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83(2 / 2)

国策 闪烁 5778 字 2019-04-10

虽然按规定,应该由袁晨皓介绍前一阶段的作战行动,但是总参谋长将这个登台表演的机会让给了天军司令。这也无可厚非,战争才开始几个小时,在此之前的战斗几乎都由天军担纲,其他军兵种还没有获得上台献艺的机会,袁晨皓这个总参谋长的职能也没有发挥的机会。再说了,袁晨皓并非天军出身,对空天作战与战略防御的了解并不多,即便让他来解释,恐怕也说不出个名堂来。

可惜的是,这是最高级别的战略会议,不需要说得太详细。

在裴承毅的一再提醒下,天军司令卫建红上将获得了5分钟的发言时间,也就只能大致介绍一下作战结果。

“首先得承认,主动打击与积极防御的效果均超过预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枚敌人的核弹头到达我国上空。其次得知道,战斗远没到说结束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理由为已经取得的胜利感到骄傲。确切的说,如果我们不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取得圆满胜利,之前的那些战果将变得毫无意义。”裴承毅一边说着,一边把目光从天军司令的全息像上转移到军情局长的全息像上。因为采用了全息模拟成像技术,所以与正常会议的情况差不多,其他参会人员也能通过裴承毅的目光知道元首在关注谁。“虽然我们都大致清楚当前的局势,但是还是请老刘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时间紧迫,我就挑重要的说一下。”刘晓宾没耽搁半点时间,裴承毅的话刚落音,他就开口说道,“第一阶段作战行动已经顺利完成;而且算得上是超额完成。从已经统计出来的战果来看,俄罗斯的海基战略力量已经全军覆没,陆基战略核力量基本上全军覆没,空基战略核力量还有七成,因为俄罗斯空军已经在之前的攻击中用光了库存战略巡航导弹,即便还有部分逃过核查的战略巡航导弹,也难以形成规模。更重要的是,战略轰炸机最快也只能在两个小时后回到基地,然后才能挂上弹药再度出击,因此我们还有差不多两个小时来打击俄罗斯的战略空军基地。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不是提防俄罗斯的战略打击,也不是对追歼俄罗斯的战略力量,而是防止库存的核武器与核原料流散,更得防止俄罗斯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的核原料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打击俄罗斯的核武器库”焦魃山马上就问了一句。

刘晓宾点了点头,说道:“利用核查的便利条件,我们早已掌握俄罗斯核武器库的基本情况,虽然不排除俄罗斯私藏了部分核弹头与核原料,但是可以肯定,俄罗斯绝大部分拆除的核弹头与核原料都在那座核武器库内。只不过,这还不是全部。毋庸置疑,在打败俄罗斯之前,针对俄罗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搜寻与打击行动不会终止,从长远考虑,我们必须尽快对俄罗斯的部分战略设施,比如那几座还没有拆毁的裂变核电站、部分具有军事用途的可控聚变核电站,以及黑龙江上游与北岸地区的部分俄罗斯化学工厂、化工工厂、重金属加工厂、放射性物质回收处理工厂等等能够或者可能对我国本土构成威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以及区域性污染的目标进行打击,而且得使用特殊手段,尽量减少打击后的附带效果。”

焦魃山长出了口气,把目光转向了裴承毅。

作为转管内务的副元首,焦魃山在这个时候保持沉默,等于认同了刘晓宾的观点。

“总共有多少目标,各有多少”裴承毅神色平静的问了一句。

“军事类目标有两百三十八个,非军事类目标有一千三百七十七个。”

裴承毅微微皱了下眉头,仍然没有急着点头。

雍玉刚迟疑了一下,对刘晓宾问道:“如果摧毁所有目标,采用你说的特殊手段,总共会造成多大的附带损害,特别是会有多少平民伤亡”

“平民伤亡的准确数字无法估计,只能大致断定死亡人数肯定超过五十万,另外会导致一千万人转移与疏散。”刘晓宾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如果俄罗斯当局不对受污染地区进行转移与疏散,死亡人数肯定会增加好几倍。”

“这可不是个小数字。”雍玉刚嘀咕了一句,把目光投向了裴承毅。

“可以实施,而且尽快实施。”裴承毅没再犹豫,说道,“具体打击行动仍然由总参谋部策划与执行,军情局全力协助与配合。这将是第二阶段战略行动的重点,最迟明天天亮之前,我要见到打击行动的战报。”

袁晨皓与刘晓宾立即转身叫来参谋与秘书,开始下达命令。

看得出来,这是裴承毅早就安排好的一步棋,之前做的那些事情,不过是让他下达命令的时候看上去自然一些。这也有情可原,如果说在之前的战斗中,共和国还是以战略防御为主,即便主动出击,也是为了提高防御效果,裴承毅开始下达的命令,已经超越了防御范畴,是名副其实的战略进攻命令。虽然裴承毅是共和国国家元首,而且共和国实质上已经与俄罗斯处于交战状态,但是在两国正式宣战之前,这种积极主动的战略进攻仍然会给其他国家留下说辞的空间,因此尽量不要直接牵扯到裴承毅身上,由其他人,特别是情报机构与军事机构负责人提出来自然更加合适。

严格说来,从这个时候开始。共和国军队才算进入角色。

换个角度来看,只有完成这轮打击行动,共和国的基本战略安全才算有了保障,或者说俄罗斯的战略威胁才得以消除。

众所周知,伦敦条约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人类历史。

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即便没有伦敦条约,共和国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也会演变成全面战争,而不是像美苏冷战那样,最终以某一方倒台而结束。原因很简单,共和国与美国都吸取了美苏冷战的经验教训,知道如何避免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耗光国力。更重要的是,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特别是在电力革命的推动下,核武器的威胁效果肯定会逐渐降低,对共和国与美国来说,最多不过再多花几十年加强战略防御系统。当然,没有伦敦条约,世界大战肯定将更加惨烈,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效果也更加突出。由此可见,伦敦条约的最大意义就是为两个超级大国打开了通往世界大战的捷径。也正是如此,才有人认为,伦敦条约催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毋庸置疑,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共和国与美国都是伦敦条约的受益国。

正如刘晓宾所说,依靠伦敦条约规定的核查权利,共和国早就掌握了俄罗斯核武器库的基本情况。

问题是,作为俄罗斯这样的国家,肯定不会心甘情愿的任人宰割。

正是受俄罗斯等中等核国家坚决要求影响,伦敦条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核原料的最终处理方法,只规定削减范围内的核弹头内的武器级浓缩铀与浓缩钚都要经过稀释、即把浓度降低到可供具有增殖能力的核反应堆使用的最低浓度以下之后,才能封存。如何处理封存的核原料,则在执行过程中由各缔约国谈判解决。按照这一标准,浓缩铀与浓缩钚都得在稀释到5之下进行封存。因为俄罗斯一直没有在最终处理方法上与其他缔约国达成一致,所以销毁核武器与拆毁核反应堆里的核原料都在稀释之后封存了起来,到战争爆发时,储存在俄罗斯境内的核原料超过1500吨,其中大部分是浓度5的铀,只有少部分是浓度5的钚。

从理论上讲,这些核原料可以制造数十万枚原子弹。

因为氘与氚是工业原料最常见的就是用来做荧光剂,生产锂化氘与锂化氚又不是什么难事,所以俄罗斯完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