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90(2 / 2)

国策 闪烁 5726 字 2019-04-10

虽然在包括一些美军将领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没有任何军队能够在短期内运输数千千米,在另外一个方向上发起战略进攻,即便依托本土交通线也做不到。杜奇威并不反对这种观点,也认为共和国军队不大可能迅速转移主攻方向。但是有一点、必须确认,共和国军队并不需要迅速转移主攻方向,只要能够以奇袭的方式拿下鄂木斯克,并且站稳脚跟,就等于打开了通往西伯利亚的大门,并且让俄军不得不集中兵力攻打鄂木斯克,而共和国陆军则能趁此机会扫荡中亚地区,然后有条不紊的进军西伯利亚。以共和国陆军的实力,全面开打的难度不小,可是重点攻坚的把握绝对不小

与契力亚科夫通电话的时候,杜奇威就提到了这一点,希望俄军高度重视鄂木斯克。

因为契力亚科夫也是军人出身,即便退役前没有当上将军,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杜奇威没有把话说穿,免得俄罗斯总统下不了台。

现在的问题是,共和国军队在远东地区的行动确实是佯动吗

重新衡量局势的时候,杜奇威首先想到的不是共和国军队在远东地区的行动,而是战争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将在什么时候参战。

可以说,这是重点中的重点。

与美国相比,俄罗斯的威胁根本算不了什么,美国才是共和国的头号敌人,如果裴承毅连这一点都认识不到的话,他也没有资格住进共和国元首府。以裴承毅的军事才能,只要认清这一点,就应该清楚哪里才是重点。换句话说,共和国军队的主要任务不是打垮外强中干的俄军,而是击败强大的美军。

从战略方向上看,太平洋将是共和国与美国的主战场。

说得直接一点,要想击败美国,共和国就得在太平洋战场上取胜,为此有必要在其他方向上有所舍弃。

果真如此的话,共和国开战后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作为就不可小看了。

虽然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早已没有当年威风,甚至连二流舰队都算不上,但是对于美国海军来说,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海军基地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别的不说,如果美国能够向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海军航空站部署反潜巡逻机,就能使共和国潜艇在北太平洋上的活动受到严重限制,从而让美国海军舰队在北太平洋上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从战略角度看,东北亚的俄罗斯加上西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亚,美国对共和国形成了钳形包围的架势,在难以迅速南下的情况下,共和国要想瓦解美国的钳形战略包围态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北上,迅速占领东北亚地区,迫使美国在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上用兵。

也就是说,共和国很有可能在进军西伯利亚之前扫荡远东地区。

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军队的首要目的不是收复失地,也不是打垮远东地区的俄军,而是控制远东地区的海军基地。如此一来,最理想的选择不是沿公路与铁路线进攻,而是直接从海上进攻,也就是进行两栖登陆。设想一下,如果共和国海军陆战队成功登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控制了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所有海军基地与主要港口,将战线向东北方向推进了数千千米,美国除了只能在关岛与澳大利亚方向上用兵之外,还得加强阿拉斯加方向上的防御部署,阻止共和国军队登陆北美大陆。可以说,只要走到这一步,不管共和国会不会借道俄罗斯东北地区登陆北美大陆,都等于牵制住了数十万美加军队,达到了分散美国军事力量的战略目的。

果真如此的话,这绝对是非同凡响加出人意料的战争计划。

出其不意,一直就是裴承毅用兵的特点。

可以说,在此之前,杜奇威考虑过这方面的情况,只是一直认为,裴承毅不大可能在全面战争中冒险。要知道,世界大战不是局部战争,主要战场上的任何失败都会对全局造成影响,甚至导致战败。如果说输掉几场局部战争还有重头再来的机会,那么输掉一场世界大战就再也别想翻身了。

正是想到这一点,杜奇威的心情才格外沉重。

不管他是否相信共和国军队将重点放在了太平洋战场上,他都得承认,此时的局面比之前预料得复杂得多,也严峻得多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53章 当务之急

白宫会议室内,在众多议员的主张下,仅仅过了5分钟,讨论议题就由“是否及时兑现条约义务”转变为“立即参战对美国是否有利”。

议员的想法不必多说,就连参众两院的民新党领袖、以及民新党党魁按照美国的相关法律,总统参选人不得为政党党魁,所以杜奇威早已不是民新党党魁都对战争抱有一丝幻想,认为美国可以效仿前两次世界大战,在其他列强争斗的时候有条不紊的预热,等到其他列强斗得遍体鳞伤之后再参战,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问题是,现在的情况与前两次世界大战一样吗

不可否认,美国确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而且正是这两次世界大战成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也就是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并不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强国,也就不是战争的聚焦国。更重要的是,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些基本战略使其长期游离于国际秩序之外,并未卷入列强纷争。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孤立主义”在美国盛行,虽然1929年在纽约爆发的大萧条彻底改变了全世界,但是凭借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美国成功置身旋涡之外,没有卷入欧亚大陆列强间的纷争,为自己创造了最为理想的战前环境,也为选择最合适的参战时机打下了基础。

毫无疑问,此时的美国并不具备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面对冥顽不灵的国会议员,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