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11(2 / 2)

国策 闪烁 5506 字 2019-04-10

前面提到,在与美军战斗机遭遇的时候,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将携带的防空导弹投向了美军舰队外围的护航战舰。根据部分飞行员回忆,在他们与美军战斗机争夺制空权的时候,至少有2艘美军战舰被导弹击中,并且冒起了浓烟。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在15点10分到15点35分之间被导弹击中的战舰是4艘,而不是2艘,其中包括在舰队北面执行警戒任务的1艘巡洋舰、执行辅助警戒任务的1艘多用途驱逐舰、以及在附近活动的2艘反潜驱逐舰。因为这4艘战舰均被击沉,而且在沉没之前均处于严重电磁干扰之下,发出的战术信息并没被旗舰收到,所以无法确定这4艘战舰的具体沉没时间,以及在沉没之前遭到多少导弹攻击。

从当时的情况、特别是共和国海军新一代反舰导弹的性能来看,首先遭到攻击的肯定是位于最北面的“邦克山”号巡洋舰。按照美军的作战记录,该舰在战斗开始的时候,正在用配备的被动探测系统执行防空警戒任务。因为美军舰队的航向为35度,所以该舰实际上位于舰队的左前方,而不是正前方。这也正好与美国海军的防空编队吻合,即在执行防空作战任务、或者是首先考虑空中威胁的情况下,应该在舰队前方左右各30度的方向上各配备一艘具备远程警戒能力的防空战舰,由其为同一方向上的舰载预警机提供前期支持,协同完成舰队防空警戒任务。虽然被动探测系统不会发出电磁辐射,但是在反舰导弹眼里,一艘排水量超过2万吨的巡洋舰,绝对是仅次于航母的目标。因为在发射导弹前,飞行员就已确定无法攻击航母,从而选择了自由攻击战术,即反舰导弹在进入末段射程的时候,不再搜寻航母,而是攻击导引头探索范围内最为显著的、而且没有遭到攻击的战舰。

相对而言,那艘多用途驱逐舰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

之前提到过,美国海军并没有在同一个平台上建造多用途驱逐舰与反潜驱逐舰,而是以多用途驱逐舰为基础,开发了巡洋舰,反潜驱逐舰则是全新设计。也就是说,美国海军的多用途驱逐舰更接近于巡洋舰,而不是反潜驱逐舰。虽然在排水量上,多用途驱逐舰比巡洋舰小了好几千吨,但是比反潜驱逐舰大得多,所以在遭到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特别是在“邦克山”号巡洋舰被多枚导弹连续命中之后,与之配合行动的“布拉德”号多用途驱逐舰以在中东战争期间随舰阵亡的一名驱逐舰舰长的名字命名肯定成了导弹磁铁,吸引了不少的反舰导弹。

因为“邦克山”号与“布拉德”号的大部分舰员都幸免于难,而且两舰官兵都确认战舰在沉没之前燃起了大火,而且很有可能是采用轻质材料制造的上层建筑被导弹爆炸产生的高温引然,所以大致上可以肯定,当时共和国海军飞行员看到的,就是这两艘战舰。也就是说,另外2艘反潜驱逐舰在中弹后就沉没了。这一点,也可以从这两艘驱逐舰总共只有不到20名官兵幸存,而且幸存官兵都是在战舰上部舱室的岗位上工作得到证明,2艘反潜驱逐舰在共和国海军的反舰导弹面前是多么脆弱不堪。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最大贡献就是干掉了美军舰队北面的护航战舰。

准确的说,是让第二波攻击机群能够再向南飞行100千米以上,从而用携带的反舰导弹攻击位于美军舰队核心处的航母,特别是位于舰队左前方的第六舰队的“布什”号、“麦迪逊”号与“布坎南”号航母这3艘航母均为“杰弗逊”级,而且都以美国历史上的总统姓氏命名。更重要的是,第一波攻击机群在追击美军战斗机的时候,也是从这个方向上进入第六舰队的防空圈的,所以在第二波攻击机群到达、并且发射导弹的时候,第六舰队里的防空战舰全都在忙着对付天上的战斗机,而没有注意到远处的攻击机群。直到攻击机群在反射导弹之后,用火控雷达照射美军战舰,为反舰导弹提供最后一份目标信息的时候,美军防空战舰上的警戒系统才发出警报。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再组织防御已经来不及了。

从时间上推算,就算反舰导弹飞行500千米,也就不过100秒钟,这还包括了发射后爬升加速所用的时间。第二波攻击机群总共有214架战斗机,每架战斗机均发射了6枚反舰导弹,也就是有1200多枚反舰导弹射向美军舰队后来证明,有40多枚反舰导弹在发射后因为故障未能飞向美军舰队、或者未能对美军舰队构成威胁。

对第六舰队来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拦截如此多的导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面对蜂拥而至的反舰导弹,第六舰队的指挥官别无选择,只能启动舰队联合防御系统,借助位于右侧的第四舰队、以及跟在右后方的第八舰队的防空力量。

“联合防御系统”并不神秘,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本舰的探测系统为其他防空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提供目标数据。很明显,这也是网络联合作战的一种模式,实现该战术的关键不是探测系统的性能,而是防空导弹的性能,特别是防空导弹的自主攻击能力。要知道,早在20世纪问世的“宙斯盾”系统就能同时探测数千个目标、并且跟踪其中数百个目标,而限制“宙斯盾”作战效能的是防空导弹的火控通道。如果防空导弹不再需要火控通道,至少不需要专门的火控照射雷达,能够依靠探测系统提供的粗略数据,然后完全靠自身的探测系统搜寻并且攻击目标,那么防空系统的性能就不再由火控通道限制,而是由探测系统的探测能力决定。很明显,提高探测能力要比增加火控通道划算得多。直到21世纪30年代末,防空导弹才在“智能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拥有足以应付一般战场环境的自主攻击能力,并且在随后的10多年内发展成熟。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也就是在2052年左右,共和国与美国海军的新一代防空导弹才具备自主攻击能力。直到这个时候,“联合防御系统”才成为了真正有效的战术系统。

作为武器系统,自然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完美无缺。

在充分利用舰队防空能力,大幅度提高舰队防空效率的时候,“联合防御系统”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缺点,那就是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所有加入该系统的作战平台都启动高速数据链,从而释放出极为明显的电磁辐射。

毫无疑问,在新式反舰导弹面前,启动战术数据链的战舰就像是在黑暗房间里拿着电筒的人,再明显不过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等于让原本集中攻击第六舰队的反舰导弹分散到了其他舰队身上。

虽然从理论上看,这等于提高了各舰队的生存概率,毕竟任何一支舰队的拦截能力都有个上限,在上限范围之内的拦截效率最高,而超过上限的话,不但阻拦截效率低,还肯定会有战舰被导弹击中。换句话说,一支舰队对付1200枚导弹,肯定要比对付400枚导弹容易得多因为第八舰队只有1支航母战斗群,即便平摊下来,第六舰队也要分到500多枚反舰导弹,而不是400枚,所以这个比喻并不完全准确。但是当反舰导弹的数量足够多,对每支舰队都构成了威胁的时候,分散攻击就等于增加损失。

客观的讲,当时攻击美军舰队的反舰导弹并不多,却非常先进。

众所周知,共和国海军一直重视反舰导弹,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先进反舰导弹当成克制美国航母战斗群的主要武器。即便在21世纪中叶,随着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全面推广普及,反舰导弹的作战效能大大降低,共和国海军也没有放松相关研制,反而想方设法的提高反舰导弹的抗干扰能力。

问题是,